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军人联盟论坛  (http://www.jrlm81.com/bbs/index.asp)
--  原创园地  (http://www.jrlm81.com/bbs/list.asp?boardid=22)
----  桐城民间谜语拾粹  (http://www.jrlm81.com/bbs/dispbbs.asp?boardid=22&id=218179)

--  作者:闲云野鹤
--  发布时间:2014/8/11 16:28:39
--  桐城民间谜语拾粹
谜语,简称“谜”,古代称“瘦辞”,是我们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已故著名民文学家钟敬文教授认为,谜语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产生”。谜语属我国传统文化范畴,现为民间文学中的一门边缘学科。好的谜语,有启发思路培养智力的作用,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古人所作谜语,有的颇具巧思,如桐城民间早已失传的字谜:“正月小,二月小,三月小”,打“人”字(“春”少三日);“一大一小,一跳一跑,一个吃人,一个吃草”,打“骚”字,等等。谜语是劳动人民用高度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口头文学,它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和文学价值。这种口头文学,在古文兴邦的桐城民间流传甚广。 笔者生在桐城,长在桐城,曾收录了桐城民间流传的数百条谜语,一直搁置案头。近来仔细研读,觉得其中许多反映旧生活、旧事物,极具桐城地域特色的谜语,对于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也是不可多得的桐城民俗文化遗产。 谜语的内容包罗万象,广泛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特点是对于同旧时代民众生产生活及习俗信仰有关的许多事物或现象作了具体生动、切合实际的描述。谜语和其它的民俗文学形式不一样。故事、歌谣里都会提到主人公的衣食住行,但不会描述过去人们怎样用砻和碾子整米,用磨子、罗柜磨面粉,怎样用纺车纺纱,用手工织布机织布等,谜语都能把这些东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不是我们研究历史科学很有价值的材料吗?西方国家的民俗学博物馆中是很注意搜集这些东西加以陈列保存、留传后世的。 桐城人民口头保存的谜语,也就如同一座活的博物馆。现略举数例,供读者欣赏。 渔业谜语 桐城东南一带是鱼米之乡,捕鱼捞虾是很普遍的一种副业。特别是在嬉子湖一带,连几岁的娃娃也会下河捕鱼捞虾。这一带流传的谜语中就描述了许多捕鱼工具和捕鱼的情形。 “打开一张皮,收拢一支笔。一口黑牙齿,只逮活的吃。” 这是单人使用,在水面撒开,然后收拢提起的鱼网。 四角方方,落在长江。双手举起,眼泪汪汪。 这也是一种鱼网,它是方形的,是弓字形的两根竹竿交叉撑起,沉入河底,有支架连接,人在岸上用绳子把它拉起,捕获游进网内的鱼儿,俗称“扳罾”,今天在桐城沿湖一带岸边仍然随处可见。这种鱼网捕获鱼量大,桐城民间曾有“打网不如扳罾”之说。 “一条乌龙排过江,节节里头是竹枪。开弓未射箭,白头公子亡。”? 这是捕鱼的卡子。卡子用竹筋制成,系在很长的丝线上,沉入水中,封锁河湖通道。游鱼饥不择食,误吞卡子,卡子在鱼嘴里突然张开,它们便再也挣脱不掉了。 “进去阳关道,回头路不通。遇上阎王爷,死在竹园中。 ” 这是捕鱼的豪子。它是一种编有倒须的长形篾篓子,施放在浅水中,鱼儿游进去很简单,出来可就不成了,所以说它们陷入绝境,碰上阎王爷了。 以上捕鱼工具都是我少年时代见过并用过的,因此对它们有着特殊的亲切之感。它们不但如实而巧妙地描述了这些鱼具的外形特征,还表现出了捕鱼者使用这些奇巧的鱼具来捕获那些活蹦乱跳的鱼儿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 纺织业谜语 旧时桐城农家妇女大都会纺纱织布,这种家庭手工业小作坊在民间流传的谜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一棵树,十八枒,又打滚,又翻叉,又牵藤,又结瓜。” 这种古老的纺车是人们所熟悉的。童年时代,母亲一边纺纱,一边教我猜谜语,因此我记忆犹新。这则谜语,既描述了纺车的结构形状,还用牵藤结瓜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我们摇动纱车,将一根根棉花条变成一个个线团的情景。 “一群白斑鸠,飞过屋山头。听见竹篙响,个个都点头。 ” 这里描述的是将纱绽子固定在地上,牵引到织布机机头上来的情景,牵布是技术性较强的一种活路。 “远看像座庙,近看无神道。脚踏天花板,手打莲花闹。 ” 这就是“织女”们的织布机。前两句写人们对织布机远观近察的印象,后两句写人们脚手动作的特征,相当生动传神。 从上述谜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旧时桐城人民纺纱织布的全过程,这也是我们研究古老纺织业发展情形的生动材料。 米 面 加 工 业 谜 语 桐城乡村早已普遍实行电器化加工了。但谜语里面却保留了过去人们用砻、碾子、石碓、石磨和罗柜等用具加工米面的情形。 “黄土砌成墙,兵马跑四方。轰隆一声响,个个脱衣裳。” 关于砻,《辞海》中是这样解说的:“农具名,也叫‘礧子’,用于碾谷取米。状如石磨,由上臼、下臼、摇臂和支座等组成。上下臼的工作面上镶有硬木或竹齿。工作时,下臼固定不动,人力推动上臼旋转,借臼齿搓擦,使稻壳裂脱。”谜语却用文学上的拟人手法把礧子转动给稻谷脱壳的情形描述得充满生活情趣,引人入胜。 “黄河一条沟,沟里水不流。一只船儿上孤州,拉纤的说肚子饿了,掌舵的说饭还没有熟。 ” 谜语的前两句指碾盘上的碾槽,后三句讲牛或毛驴拉着碾子在槽里碾米的情景。牛或驴觉得肚子饿了,人们说米尚未碾熟。这种大碾子是旧时桐城乡村富裕农民家中才有的一种碾米工具。 “手扳四川高桥楼,脚踏宜昌旱码头。连夜放炮荆川响,雪花飘飘落渔船。” 罗柜,是磨出面粉后作进一步加工的工具。木柜里吊着一个大罗筛,人们用脚踏板,撞动罗筛,筛出精粉来,以备扯面条用。《辞海》里没有“罗柜”这个条目,在书面记载中成了空白。因此,桐城民间流传的这条谜语更显得珍贵。 社 会 文 化 习 俗 谜 语 桐城民间流传的关于各种文化习俗的谜语,数量更为丰富。 “四四方方一座城,八个神仙站八门。黑脸包公堵住路,孔明一到就娶亲。 ” 过去农村文化生活贫乏,节日里,谁家只要挂出一盏有着可以转动的故事人物的走马灯,就会逗引得孩子们喜笑颜开。一九六O年腊月,也就是我七岁那年,家住双港镇的舅父,民间艺人袁国栋老人亲手扎了一个走马灯,让我们兄妹五人开开心心地度过了一个贫寒而又愉快的新年,至今记忆犹新。 “有口不出气,有脚不下地。白天站屋里,夜里赶出去。 ” 这则谜语描写了门神的特征,又流露一种蔑视嘲笑门神老爷的情绪,反映出桐城人民迷信色彩逐渐淡化,对门神并非那么尊崇敬畏,也表明桐城人民新的荣辱观正在形成。 总之,在民俗学的研究方面,我们不仅要重视民歌、民间故事传说方面的资料,还要重视谜语的特殊价值。这是笔者的浅见,愿求正于方家和读者。
--  作者:盛唐
--  发布时间:2014/8/11 17:57:27
--  
拜读了
--  作者:五行真人
--  发布时间:2014/8/11 19:40:56
--  

拜读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8-11 19:43:05编辑过]

--  作者:天星居士
--  发布时间:2014/8/11 19:57:28
--  
拜读了,谢谢楼主!
--  作者:杨迎春风
--  发布时间:2014/8/11 20:02:49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拜读了,谢谢楼主!
--  作者:傲松
--  发布时间:2014/8/11 20:09:21
--  
以下是引用杨迎春风在2014-8-11 20:02:49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拜读了,谢谢楼主!

谢谢楼主!
--  作者:坐看云起
--  发布时间:2014/8/11 21:37:32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桐城文风昌盛,人才辈出。
--  作者:马立昆仑
--  发布时间:2014/8/12 9:25:52
--  

接地气的好文章。

真希望楼主能把搜集研究桐城民间谜语的事情做下去,有朝一日出个集子,我们也好学习、欣赏、收藏。


--  作者:环保人
--  发布时间:2014/8/12 11:39:40
--  
好帖,学习了。
--  作者:闲云野鹤
--  发布时间:2014/8/12 14:24:04
--  
感谢以上各位朋友支持和关注!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