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联盟论坛音画影视区图片大全 → 太行山照片之三


  共有9371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

主题:太行山照片之三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坐看云起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勋章:
原创先锋勋章
写作能力强,原创文章多。八一征文
2010年〖迎八一征文〗参与勋章特殊贡献勋章
积极参与网站募捐,为网站建设作出特殊贡献。精华50帖勋章
精华帖50帖以上的功勋奖章!【感恩】勋章
2011年母亲节或父亲节征文奖章最佳版主勋章
为版块管理呕心沥血的版主,特颁发此勋章!二千帖荣誉勋章
在论坛发表帖子在二千帖以上的荣誉勋章!迎龙年贺新春
参与“迎龙年贺新春”征文活动勋章军人情结
参与“说给八一的话”五千帖荣誉勋章
在论坛发表帖子在五千帖以上的荣誉勋章!军盟五周年
积极参与军盟五周年征文奖励金鼎奖章
积极跟帖顶帖,回帖数量达到一定名次者奖励。精华100帖勋章
精华帖100帖以上的功勋奖章!难忘的岁月
参与“难忘的岁月”征文勋章一万帖荣誉勋章
在论坛发表帖子在一万帖以上的荣誉勋章!抗战纪念章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军盟8周年
纪念军盟8周年暨“八一”庆祝活动军盟十周年
不忘初心逐梦行征文勋章社区建设奖
谢谢您为社区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庆冬奥观冬奥”征文勋章
庆冬奥观冬奥
等级:上将 头衔: 帖子:12808 积分:62313 威望:50 精华:169 注册:2010/5/12 16:17:48
太行山照片之三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7/13 11:24:33

 

     太行山之井陉雄关

 

    巍峨的太行山,南北向绵延于晋冀豫边界,古时有“天下之脊”、“东西之巨防”之称。 据历史记载,太行山自南至北有八处东西向通道,称为八陉。它们是:1.轵关陉,2.太行陉,3.白陉,4.滏口陉,5.井陉,6.飞狐陉,7.蒲阴陉,8.军都陉。 井陉关就是当年先人们穿越太行山的第五个隘口。

  井陉关为太行八陉中第五陉,位于今河北省井陉县西面太行山“井陉”之口,是太行山内一条隘道。《吕氏春秋》、《淮南子》称“井陉”为天下九塞之一,所以它自古著名。最初汉朝在此口置关,称石研关,它与南面的壶关、天井关合称“上党三关”(因与上党郡连界)。

  太行山由北向南迤逦而来,层峦叠岭,几无间断,平均海拔在150O米以上,到了这里山势更高。由于太行山为褶皱断块山,东麓有大断层切过,因此东坡特别陡峻,如同秦岭北坡一样,难以攀登,成为晋冀之间交通的大阻。好在太行山内部也有许多断裂带,一些沿断层谷发育的河流,由西向东,穿过山脊,注入华北平原,它们为太行山东西两方交往提供了天然孔道。著名的“井陉”就是这样一条孔道。那里有滹沱河支流绵河(也称桃河)横穿断裂谷流出,其沿河隘道使是“井陉”.由“井陉”东出,可直达古代河北重镇真定州(今河北正定),入华北平原;西出,上山西高原,通晋中政治中心太原,并可转入关中地区。这条通道把太行山东西两方及广大地区连结起来,大大方便了北方的交通。井陉关背负太行,遥对华北平原,扼晋冀交通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石家庄至太原的石太铁路、307国道、石太高速公路都从“井陉”附近经过,这里仍是联结太行山东西两方,河北和山西高原中部的交通要冲之地。

  井陉这个地方是个自然风光秀丽的地方。井陉县东有著名的苍岩山,风景秀丽迷人。石灰岩构成的峰峦层层起伏,危崖峭壁,重林苍郁,殿阁楼台掩映于山麓古木之间,透出宁静、雅致和庄严。从山脚沿涧入山,一路上怪石嶙峋,树根盘结交错,奇姿异态,宛如盆景。山上有福庆寺,相传为隋炀帝长女南阳公主出家为尼处。石磴道三百六十余级通达寺前。门悬一副深具禅味的金字对联:“宝殿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门前峭立石壁,飞架三孔石桥,上建桥楼殿。从下仰望天空,仅露一线。昔人有诗云:“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楼飞。”叹为奇景。山上还有苍山书院、藏经楼、公主祠等建筑及岩关锁翠、风泉漱玉、阴崖石乳等十六景。瀑布清泉,飞珠散玉,禅房古刹,碑碣夹道,步步引人入胜,享有“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的盛名。游览此处,令人心旷神怡。

    
    进入井陉的第一关是土门关,因其初建之关由土堆成而得名,有“三省通衢”之誉。始建于春秋战国,历代皆有修缮,位于今石家庄辖内的鹿泉市白鹿泉乡土门村。井陉关四面环山,关前太平河终年流淌,关内丘缓道宽,关上险峰叠翠,环境优美。原有四座关楼,分别坐落在因关而生的东、西土门村村口处,现存阁楼三座,即东土门西阁,西土门东、西阁,皆用条石砌基、拱券门洞,门洞上有砖砌楼阁。清雍正八年(1730年)的石刻“三省通衢”门额,嵌于东土门西阁的西券门上。西土门东阁券门嵌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题刻的“山辉川媚”四字,西阁券门上嵌有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题刻的“山陕通衢”四字。阁楼下保留有秦汉时代修建的石砌古驿道近300米。那些被岁月和车马踏磨得崎岖不平、光滑残破的块块青石,作为历史的见证,仍无声地向游人述说着关门所经历的悲壮。
    井陉关的一个最重要的关口是白皮关。秦皇古道在这里留下珍贵遗迹。关上有佛阁、关公阁,阁下有两千年之久的辙沟,关阁两侧山上有蜿蜒的长城和庚子长墙、古代驿站“立鄙守路”等遗址,形成了一整套秦皇古驿路人文景观。特别是关门下因周而复始的轮磨錾凿,被世界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断定:比罗马古道起码要早一百年.秦皇古道距石家庄30公里,井陉县城向东5公里。 古驿道贯穿太行山、建在山岭沟谷中。这条古驿道的历史可追溯到秦代,曾是古代燕赵通向秦晋的交通要隘,控制冀晋两省的咽喉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道,井陉古驿道就是当时的主干线上的重要一段。史载,当年秦始皇东巡死在今河北邢台市所辖广宗县(沙丘).那具怕被别人发现已死的躯体,就是被赵高放了许多臭咸鱼盖味儿,过井陉关后经五原回咸阳的。

    通向古道的上行石路比较陡峭,路边保留着或立或卧、残缺不全的石马、石兽,以及明清两代文官武将的石像。绕过一个山口,一座雄关豁然出现,这就是扼守古驿道的东天门,门匾上题有“西通秦晋”四个蓝底金字。东天门是一座关城,分东阁、西阁,两阁相距不足50米。南北两峰直插两阁,浑然成为一体,阁在正中如同两把铁锁,牢牢地封锁着关隘。接近关城,古驿道渐渐出现了。两行车辙痕从门洞下穿过,又长又深,足足有50厘米,深深地镶嵌在厚厚光滑的基岩路面里。铺路方石呈淡淡的青色,历经多少的车轮碾轧、马蹄踩踏、风雨侵蚀,石块已经变得光滑如镜了。
   路面上每隔20米左右便砌有一道高凸而起、近30厘米厚的石槛,这一道道石槛是供重车上坡时停歇和沿坡缓慢下滑而设的石坎。由此可想像出当年的辎重车通过这段路时有多么艰难、多么危险。城楼下有一段基岩石面,明显的低于两头。这是由于在长年的车辆碾轧下,车痕深到一定程度阻碍了通行,又因有城关在上不能翻修,只好将其铲平,无奈新的车痕形成又继续阻碍通行又要铲平,周而复始,路面自然要降低了。即使这样,现存的车辙痕也有30多厘米深。这条古驿道能完整无损的保存下来,是因为清末修筑正太铁路,这条险恶、难行的秦皇古道就渐渐地被人遗忘了。

   井陉关的西口是娘子关,号称天下第九关,依山傍水,是唐代以来的京畿重镇。其东门的“直隶娘子关”,南门的“京畿藩屏”题额,足以说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自秦汉至明清,史书记载发生在井陉关的战争多达17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汉将军韩信指挥的“背水之战”。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率军攻赵,在井陉关外破釜沉舟,背水而战,士兵因无退路,舍命与赵军拼杀,最终击败赵军大获全胜,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以少胜多、名垂千古的战例。现在井陉关附近尚有“韩信山”,山上有凿石而成的旗杆眼和作战抛石处等多处遗迹可寻.历代重修关门的碑记、文人墨客的碑刻诗文、照壁墙、韩信庙和关帝庙等遗迹,常使游人抚今思昔、流连忘返,清朝的谭嗣同写有《井陉关》诗一首:平生慷慨悲歌土,今日驱车燕赵间。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井陉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井陉雄关--东口--土门关.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井陉雄关--秦皇古道.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井陉雄关--西大门--娘子关.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本帖被加为精华]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