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知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劳资关系产生变革性影响,我们自然不能对A1无所思事。深度学习和强化应用A1已是时代的强音。学习,方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彬彬有礼的服务面前知道是什么回事!适应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洪流,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学习学习再学习,自会日胜一日地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为经济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中国市场无与伦比的深度、广度和活力,能够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最为充足的滋养,同时人工智能的普适性也会为充满韧性的中国经济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自然要为之作出更大更有意义的努力!
《环球时报》2024年4月30日6版,中国智慧农业令人惊艳。越来越多中国“新农民”正颠覆旧生产模式,将人工智能(A1)农业机器人、智能自驾农机等带入田间,开创无人化作业的精准农业、垂直农业等智慧农业模式,展示利用科技改变传统农业的新质生产力;开拓出文旅、智慧农业机械、直播带货等新产业链,同时攻坚种源“卡脖子”问题,保障14亿人的粮食安全,改变中国地少人多、农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打造自主创新的农业强国、人工智能将发挥重要作用;8版登载了人形机器人将走进千家万户,“已经在部分领域得到应用”,前景可喜!。
中国上下都热衷于机器人研究。记者关注到一款全自动可丽饼机器人从考制起完全由机器人控制,5分钟就顺利出锅。据说这款机器人已经有40多家企业应用。机器人可以攀爬几乎90度的墙面。用来给船舶除锈的机器人,通过磁力固定在船只表面,使用高压喷水装置除锈;造船厂的工作环境艰苦,工人有罹患职业病的风险,使用机器人工作可以降低工人的健康风险。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为689亿元人民币,2023年有望达1328.8亿元人民币。
发展新质生产力从那里着力?人形机器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先导代表。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产业集成,是未来产业先赛道的先导力量,更是衡量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型水平的一大标志。互联网是现代社会的必要基础设施,与人工智能联手在为人类服务。中国到2023年底,网民已10.92亿人,使世界最大单一互联网用户市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不仅规模大,而且基础建设质量也在持续提升。报告还显示,我国的农村互联网普及效率稳步提升,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适配也成效显著,出行、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的网络化让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数字鸿沟的加速弥合,有利于减少城乡、年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基础设施差距与信息不对称。过去一年间,网络购物人数持续攀升,中国网络零售规模已连续11年领跑世界。互联网是拉动消费回归、促进经济形势回升向好的幕后英雄之一。在时代交替之际,中国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继续领先、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趋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具规模、最具活力的消费市场,反过来也会促进各种新技术发展应用,百花齐放。今日之中国,不仅是新技术的大型孵化所,也是全球新型消费的引领者。但未来仍不乏挑战,任重道远。我们在“技术为王,创新为本”这条通往强国之路星辰大道上,中华儿女会利用科技力量谱写新的辉煌。中国能牢牢把握技术发展的主动权,在互联网、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创新,一定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的浪潮中站稳脚跟,稳扎稳打,向好发展。
中国有压倒一切对手的潜力。中国在大规模制造和研发商业和民用人工智能无人机领域全面超过美国。在更大规模数量的商用,民用和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上,中国具有遥遥领先的研发和市场垄断者优势,中国大彊无人机占据全球相关市场80%的份额。中国有数千家生产人工智能无人机公司,翼龙无人机和彩虹无人机两大系列,在技术性能上已经与美国最先进的军事无人机相持平,在价格上则是美国无人机系统的1/2-1/4,具有极高的性价比。
中国牢牢把握技术发展的主动权。在新一轮全球竞争的浪潮中,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在稳扎稳打,到2025和到2027年,其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抓住人工智能这个新质生产力,使之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但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一直把中国放在他的“餐桌菜单”中;空军部长肯德尔的人工智能飞机的“发展方向”剑指何方不言自明。同时,人工智能在具有正能的同时,其负能量一旦暴发危害非常巨大,故美国多位人工智能创造者和组织者因此而退出这个行业。
面对人工智能已是经济社会增长的引擎,但存在巨大的负面作用,面对美西方在人工智能及各类问题上的挑衅与围堵,我们的对策是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注重对智能人在发展全过程中持智能向善;在国际关系的认知和处理上灌输与执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实践第一,与人为善的做事之道。依此,到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总量已占全球总数的52%,比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都要多;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上一直领先全球;在纷繁复杂、矛盾重重的国家关系中,我国始终走在和平共处、劝和促谈的正确道路上。继此,在未来的实践中一定会获得更大更多的成就。
人形机器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先导代表。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产业的集成,是未来产业先赛道的先导力量,更是衡量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型水平的一大标志。人工智能与中国的人力资源高度结合,我们可以创造大量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替代劳动力,机器人市场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对此,用质优促量、稳量提质作为发展人工智能、不断改善经济结构的抓手。2023年,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拥有1699件有效发明专利,居世界第二;用创新使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缓解老龄化程度日深的矛盾。视“机器人保姆”为刚需,2040年之前,每万户人形机器人保有量、制造业人形机器人密度,很可能将成为智能生产、美好生活的关键指标,人工智能将着力支撑。
人工智能的产业发展。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变革,无论做硬件还是做软件,一定要放到基础模型的平台中。过去是用各别零为基础的计算机制作,效率很低,现在平台已经学习超过一千万本牛津辞典,能力至少相当于一个高中生,将同样的工作放到基础模型平台上进行会事半功倍,所以采用平台是捷径,平台来源于大模型企业的提供、是公开的。
大模型的局限性。大模型的所有工作都由外部驱动,在外部提示下进行。它缺乏主动性,在外部推动下做某事时,主要基于概率预测的方法,所以会出现一些人类没有的缺点,即输出质量不可控。并且它不知道是对是错,所以他的输出也不可信。与此同时,它受外部影响太大,只能听从指令来完成相应的事情。人类则完全不同,即使这件事是由别人安排完成,人也能够在自己的意识控制下进行,所以是可控可信的。由此可见,目前的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AI工具尚不能准确辨别对错,且现在还难以主动进行自我迭代,仍旧需要在人类的操作下进行。因此人工智能最多成为人类的助手,在人类监控下进行操作,只有少数工作可以完全交给机器独立完成。有研究机构曾做过关于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影响的统计,列出了大量行业,在未来这些行业中只有少数工作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可见,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都有重大影响,但大多数是帮人类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而非取代人类进行工作。
《光明日报》5月20日11版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劳动力市场带来哪些变化》一文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又称为创造性人工智能,是一种能够生成新的、与人类创造力相似的输出的人工智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所需的算法能力强大,数据规模更为强大,能执行的任务也更为复杂。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拥有预测能力,更展现了独立判断、内容创造和社交智慧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将智能应用的范围扩展至脑力劳动领域。随着人工智能向生成式转变,机器人执行的任务范围开始延伸至非常规任务,劳动力的职责也相对发生了变化。如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分析学生特点、制定和优化教材、批改作业,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
人工智不仅会改变职业任务,还催出众多新职业。例如人工智能训练师,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等人员的工作。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技术需求快速变化。因此,劳动者不应仅局限提升单一技能,也不仅满足于浅尝辄止地学习多种技能。更为合适的方法,是发展一种“T形”技能结构,即在某一领域探入钻研,同时具备多个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得劳动者既能保持专业深度,又能更好适应时代变迁。所以人机协作,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技能培训方向要明确:人工智能的发展势不可挡,学会与其合作共生是劳动者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破解人工智能引发的就业问题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纷纷采取各类措施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建设的意见》《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领》《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工作方案》等。目前看,我国在数字技能培育方面已取得积极成效,但在创新创意、情感理解、人际交往技能方面的培训依然存在不足,需要劳动者与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构建更加适应人机协作的新型工作环境。
人工智能永远在路上,人工智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助推器,人工智能化的程度靠人类去推动,我们自然应该在健全终身学习上下功夫,躺平万万不可。
2025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