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越抗美主要是改架了两条线路
1967年,奉命配属高炮66师赴越南安沛地区参与抗美的对空作战,在该师218团任通信股副股长两年多,主要是主动主持了两条线路的改架。高炮打敌机是在其俯冲投弹的瞬间予以击落是最好的时刻,高炮人亦称这是刺刀见红的时刻。作为通信保障工作就是要保证美机俯冲投弹时通信线路、信号不能中断,这很重要。
安沛地区的地型气候,一是地貌特征极不明显,多系丘陵孤山,不成山系,又无精确的地图资料;除每年七八两个雨季可见太阳外,其余十个月都是雾状的昏沉天气,方位难判,不少人进入战区半年后还辨不清东南西北。我们在架设通往一、四营两条距离大致相等的线路时,前者地形方位判定能力差,十多小时仍未架通;后者地形辨认力强,三小时即告完成。二是该地区雨大雷多,安沛地区的红河水位67年8月14日前后曾以每小时上涨20至45公分的速度由正常水位25米左右陡增到42米,最大流速达6米/秒,低洼处的被复线、电线杆被冲掉9公里;山顶突出部分又易受雷击。三是山上草竹林木茂密,山下遍地杂草丛生,山谷稻田等处淤泥多而且深(20至70公分),对线路架设和维护带来极大影响,所以前几批高炮部队在线路选择上沿用“有大不走小,有小不走草,有草不穿林”的贯例,但这种因受地形天气影响选择线路的原则影响了线路的稳固性。
主要的矛盾方面是求解敌机轰炸时指挥及射击口令传诵不能间断,“有大不走小”等原则应放在次要的位置。敌机攻击多系固定的公路桥梁、叉路口、渡口,我们218团通往二营的线路经红河渡口、极易被敌机炸断,无法保证“剌刀见红”时指挥及射击口传诵的不间断。为变危为机,我在渡口上下游千米左右的地形细致查看,选定于上游800米处、利用两岸相距400余米的两棵大树,再嫁接10米左右的本杆于树干上,用4点零铁线架飞线以悬挂电话线过河,离地面、水面高30多米,很多电话员难以适应高空作业,我即与架线排长肖长山商定,各负责一边,立即行事。我带头上树爬杆作业,天气炎热、高空作业半小时左右即大汗淋漓,下到地面平躺在地面上休息片刻再继续作业,对人的体力、毅力确实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改架完成后即从未被敌机炸断过,消除了这个大患,上下各方面都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