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暮色正好。我们几个在宾馆附近寻觅着饭香,忽然,一块写有“南疆饭店”“老兵之家”的牌匾映入眼帘,像是在岁月中发出无声的召唤,一下子勾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愫,大家兴奋不已,快步走了进去。落座之后,我们点了店里的特色菜肴。我拿出旅行社赵总赠送的越南酒,借助手机翻译软件,得知酒瓶上的越语意为“25%的粮食酒”。轻轻抿上一口,一股陌生的异味在舌尖散开,口感并不美妙。我拨通了在云南生活多年的战友李林海的电话,他告诉我,越南那边的酒虽都是纯粮食酿造,却没有高度酒,喝的时候大口饮下反倒更好些,只是后劲十足,切不可贪杯。
既然如此,我们四人便换了杯子,像喝啤酒那般,仰头一饮而尽。半杯酒落肚,那潜藏的醇厚酒香缓缓散开,瞬间颠覆了我们最初的印象。一时间,席间推杯换盏,欢声笑语不断。还没等菜上齐,两瓶酒已然见底。品尝着特色美食,小酌着越南美酒,一天的疲惫,在欢声笑语中渐渐消散。这份来自赵总的关怀与敬意,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我们心间,让这个边境之夜格外温暖。

蔺保旗和边疆小溪
酒足饭饱后,我们移步隔壁的老兵之家喝茶。与老板相谈甚欢,越聊越投机。交换微信号时才惊觉,原来和饭店工作人员竟是多年未曾谋面的好友,那份惊喜与激动,让每个人都红了眼眶。正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闯入视野,我脱口而出:“瑶家妹!”她也一眼认出了我,兴奋地在手机里翻出十年前的参战30周年纪念日,我们在烈士陵园活动时闯进镜头的合影。刹那间,激动的情绪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整个饭店,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满足。

2014年4月28日在烈士陵园

2025年3月16日晚重复
我们围坐在一起,回忆着边疆的沧海桑田,追寻着过去倒塌的海关大楼的旧址和187高地的方位。讨论间,意见出现了分歧。网名“南疆小溪”的姑娘热心地开车带我前往船头和里头寨,寻觅战火的记忆。可夜色深沉,四周一片朦胧,我们终究没能找到187高地和边上的战壕。其实也怪不得她们,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或许她们尚未出生,她们所知的地点也不过是从其他老兵口中听闻。而我,曾在这里浴血奋战一年,每一寸土地、每一道沟壑,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不知不觉,已过晚上11点,为了不耽误明天的行程,我们只能带着少许遗憾返回。边疆儿女对参战老兵的深情厚谊,还有那代代传承的爱国情怀,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们的心田,也让我们感动不已。待回到宾馆,已临近零点。

在169高地连前指,右3:马玉章
3月17日清晨7点多,晨曦初照,我们便早早起床,简单用过早餐后,前往口岸的旅行社领取签证。由于赵总还未到达,我便带着同伴们在天保口岸四处逛逛。
盘龙江水滔滔不绝,不舍昼夜地从中国流向越南,江边已被不锈钢钢管焊接而成的护栏紧紧守护。抬眼望向东山方向,连绵数公里的山头与葱郁的植被,竟巧妙地勾勒出一名战士的轮廓。他头戴钢盔、身着军装,仰卧挺胸在山顶,身躯与四肢清晰可见,仿佛一位忠诚的卫士化作了山脉,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这究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战士的英魂所化?眼前的景象令我热泪盈眶,也吸引了众多前来的老兵和游客,大家纷纷驻足拍照留念。

马玉章、蔺保旗和网络在卫士像下留言
绕过联检大楼,我们来到261号国界碑前。一座巍峨壮观的崭新拱形大门豁然出现在眼前,气势恢宏。门楼共两层,上层是八角形的琉璃瓦建筑,在日光的照耀下,尽显高雅富贵、富丽堂皇;五个园林式的门窗精巧别致,为门楼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高悬在顶部的“中国天保”四个镀金大字,熠熠生辉,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着主权与威严。门楼横梁的两边,镶嵌着许多卫士的浮雕,栩栩如生。中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庄严肃穆,国徽两边分别刻着“TIANBAO”和“CHINA”。四根雕有翔云浮雕的擎天柱稳稳地支撑着国门,两边是仿古城墙风格的斜墙,共同构成了一座气势磅礴的古城堡式国门。与之相对的,是越南矮小的三个伞帽型国门,被我们雄伟的国门包容其中,更彰显出我们国家的强大与自信。只需跨过这道国门,便能踏入越南的土地。

站在口岸,我们心潮澎湃,激动地拍照留念,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庄严肃穆且巍峨的国门和生活在国门附近的边境儿女的爱国爱兵的情怀,构成了这世间最美丽的风景。眼看时间差不多了,才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前往口岸旅行社领取一日游的签证,准备开启下一段旅程。
作者简介:马玉章,男,中共党员;网名:激越,武郡。双本科学历;从战火中走来的他,身戴三等战功勋章。更加怀念战火的岁月,思念生死战友,传承老山精神。他爱好文学、音乐、旅行等。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铁道文学》《词刊》等报纸、杂志等媒体发表1000多篇文章和出版《风采录》《新风荟萃》《我从战火中走来》等书和网络文学作品《激越的生命旋律》等。其中,多部作品被拍成电视专题片。在他的人生中,有一组吉祥数字(63188),可以概括为六个大学文凭、三本书、千篇文章、八个质量成果、加入八个协会。此外,他还撰写了《激越的生命旋律》《国魂》《重走南疆路》等网络文学作品集,共计 100 多万字。他是中国音乐文学会员,中国职工音乐家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道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作家协会理事、职工歌舞团编创组成员;安徽省蚌埠市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音乐文学协会会员。他用文学的语言,创作的歌词,故事和画面感非常强,给人身临其境,而受到作曲者和歌唱家的喜爱,先后创作歌曲20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