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激动之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我打开视频,现场为大家讲述着这片阵地曾经的故事,声音略带颤抖,却充满力量,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英勇奋战的身影。能再次亲眼见到昔日的阵地和哨位,这一趟真可谓不虚此行,所有的等待与奔波,在此刻都变得无比值得。
双目失明的蔺保旗,也非常激动的向大家讲述,他从军校毕业后上前线,第一次执行任务时所走的路线,穿过百米生死线的恐怖,翻越一个个高地的艰辛和看到伤员和烈士的惨状等,深情并茂的激情讲述,感染了我们一行人。

站在已经平整后的169高地,身后是168高地。左起:马玉章和蔺保旗
随后,我们参观了在阵地上新建的越南人家的木楼,这座木楼全是木质结构,上下两层,青黄色的油漆为它增添了几分古朴与典雅,使其看起来竟有几分富丽堂皇之感。我们脱鞋登上干净整洁的二楼,地板上铺着席子,那是他们睡觉的地方,一边铺着坐毯,上面摆着一套精致的功夫茶具,中间除了茶壶,还有几盘越南果糖和点心。
好客的越南户主热情地招待我们,虽然语言不通,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他们那如春风般温暖的表情和热情似火的肢体语言,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中越一家亲”的深厚情谊。离开时,赵总送上一个价值50元人民币的越南盾,作为小费,以表我们对这份热情款待的感谢。
汽车载着我们继续前行,不多时,便将我们带到了从越军阵地视角能看到的我方146、142高地和松毛岭等高地的背面。曾经被炮火反复洗礼的阵地,如今已是青山葱茏,绿水潺潺,大自然以它宽广的胸怀和无尽的温柔,渐渐抚平了战争的创伤。

越南人家中
然而,那些被炮火炸成粉末状的石块,依旧顽强地诉说着当年的惨烈,仿若一道道永不磨灭的伤疤,静静地见证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时刻提醒着人们和平来之不易。越南为纪念当年牺牲的士兵,分别在142、松毛岭、老山对面修建了三座富丽堂皇的招魂台,从这庄重肃穆的建筑中,不难想象当年战斗的激烈程度,以及越军遭受的巨大伤亡。战争,终究是残酷的,它给双方都带来了无法愈合的伤痛。
在这之后,我们继续前行,开始领略越南别样的风景,而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土地,也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最难以磨灭的一部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都将在我们的灵魂深处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作者简介:马玉章,男,中共党员;网名:激越,武郡。双本科学历;从战火中走来的他,身戴三等战功勋章。更加怀念战火的岁月,思念生死战友,传承老山精神。他爱好文学、音乐、旅行等。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铁道文学》《词刊》等报纸、杂志等媒体发表1000多篇文章和出版《风采录》《新风荟萃》《我从战火中走来》等书和网络文学作品《激越的生命旋律》。其中,多部作品被拍成电视专题片。在他的人生中,有一组吉祥数字(63188),可以概括为六个大学文凭、三本书、千篇文章、八个质量成果、加入八个协会。此外,他还撰写了《激越的生命旋律》《国魂》《重走南疆路》等网络文学作品集,共计 100 多万字。他是中国音乐文学会员,中国职工音乐家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道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作家协会理事、职工歌舞团编创组成员;安徽省蚌埠市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音乐文学协会会员。他用文学的语言,创作的歌词,故事和画面感非常强,给人身临其境,而受到作曲者和歌唱家的喜爱,先后创作歌曲20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