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联盟论坛网络联盟区南京炮兵战友之家 → 转发《高炮师长》


  共有1762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转发《高炮师长》

帅哥,在线噢!
倔老头wxx
  1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勋章:
无偿捐赠2023
2023年参加网站第三次集资
等级:三级军士长 头衔: 帖子:348 积分:3873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12/5/20 19:14:03
转发《高炮师长》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2 14:42:12

高炮师长

 

 下载信息  [文件大小:   下载次数: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点击浏览该文件:高炮师长.tx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4-2 15:02:16编辑过]

支持(0中立(1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在线噢!
倔老头wxx
  2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勋章:
无偿捐赠2023
2023年参加网站第三次集资
等级:三级军士长 头衔: 帖子:348 积分:3873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12/5/20 19:14:0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2 15:04:14

高炮师长
● 成都军区 纪 莹
  他的经历并不传奇。

  从士兵到师长,中间一步没少。他也从来没想过缔造传奇。从技师到指挥员,他坚持以一种脚踏实地的方式转变并前行。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四川预备役高炮师师长陈志勇。

  当然,他也有他的与众不同。

  无论是当年的南部前线还是今天的预备役部队,无论是与电阻和螺丝打交道,还是统领部队,他从来没有改变过对战争的忧患和思考。军人的职责就是为战争。但忧患和思考仅止步于“忧患和思考”是没有意义的。这种忧患和思考需要用实践来体现——在他三十五年的军旅生涯中,从技术人员走向指挥岗位,他不但带领部队全面发展,还身体力行不懈地进行科技创新。这种忧患和思考还需要成果来说明——历尽寒暑数载间,七次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奖,极大地提升了战斗力;信息化研究成果达二十八项,都在演习训练、抢险救灾中得到了检验;探索的“组网饱和式打击”“夜间反空袭作战”等一批实战管用的战法,创造了七项高炮夜间训练纪录……他因此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六次,并被评选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他带领下的四川预备役高炮师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预备役部队建设先进单位”……

  获得成功没有唯一的标准,但所有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定少不了“坚持、累积、突破”。

  探究陈志勇的这一行进方向,还是从战争开始吧。

  从战争开始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六日,当夜晚再一次如期而至时,地处南疆边境的小镇河口陷入了又一个暗夜。暗夜如同释放出无数黑色吸附离子似的紧裹着一切,包括所有平静与紧张。

  陈志勇平静地盯着在黑暗中闪烁的雷达显示屏,全神贯注又心无旁骛。大战在即,身为高炮团的雷达技师,就是保证它们——高炮的“眼睛和耳朵”——雷达的正常、准确、无误,从而保证我们的侦察机安全,保证一旦有敌机威胁我们的领空,就毫不犹豫地锁定、指引导弹击落它。这是他的职责要求,也是他任务完成的标准。

  荧光屏上的回波信号一闪一烁,在陈志勇眼里,这闪烁是稳重中带着自信,自信中又有点狡黠——人机之间某种默契的理解,往往是由人单方面决定的。

  在几乎是不多不少的三年前,一九七六年二月,陈志勇入伍来到了这个团,而几乎又是从新兵开始,他就与这些机器打交道,就与这台雷达打交道,日积月累的磨合,不厌其烦的拆、装、维护、演练……不说是烂熟于心,也几乎了如指掌。支撑着这部雷达工作的电子元件上百万个。

  曾经在一次参与大修时,陈志勇跟着厂家的技术人员,将拆卸下来的零件摆满库房一地,然后从中理出头绪组装复原——这不是出于好奇的自找麻烦,而是为了像庖丁解牛一样深入地了解它们,再或者,要于这了解中建立起一个信念——人的能力常常决定机器的性能。

  说到性能,陈志勇手心沁出一层密密的细汗。汗水在他根本无意识的态度下分离出了一个紧张的他。我军雷达的历史只能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追溯。一九四九年我们从国民党军手里接管了一些美、日遗留的旧雷达,接着又补充了少量苏式旧雷达,从而蹒跚起步。此后又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了研发、生产。应该说,三十年来有很大的发展,在防空预警和几次小规模作战中也发挥了作用。而从中涌现出的雷达英雄更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陈志勇就是其中之一。

  少年时,看到图画书、小人书上的雷达以及雷达兵,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羡慕,甚至是强烈的兴趣。到了部队,不但见到了真正的雷达,而且还要亲手、真真实实地操作它、维护它。从内心讲,陈志勇有点如愿以偿的满足。或者是出于这种兴趣和爱好吧,让他在这个岗位上发挥出了才干,也在这个岗位上从士兵成长为军官。

  可又正是时间和经历,让他一想到性能就不由得捏了一把汗。他操作的这部即将执行作战任务的雷达,是我国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苏联帮助下,仿制的警戒雷达。随着一九六○年苏联专家全部撤退之后,没有了技术支持以及零部件保障,仿制工作遭遇了很大损失和困难。

  一九六○年“两弹为主,导弹第一,努力发展电子技术”的国家方针,虽然大大推进了雷达工业前进,但随之而来又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十年,也让人们心里都清楚我国科技的水平和生产力的迟滞。由此而产生的对雷达的担忧不是庸人自扰。

  团里的雷达故障率高达百分之四十,几乎是一不留神,一不小心,雷达就黑了,就莫名其妙“闹情绪”了。大家时刻被这种无常折磨,有时候会折磨得冒火。一次一个性格急躁的老技师,满头大汗修理了半天,故障还是没排除,一气之下,他一边嚷着:“什么破玩意儿!”一边一巴掌拍在机器上。而这机器也像服了软似的,“嗞嗞”两声恢复了显示。从此以后,每每维护修理之前,这位技师就先来个下马威,重重地给上机器两掌。当然,可不是次次都灵验。

  这在雷达站、甚至在全团里都传为笑谈。但笑声背后有太多笑不出的东西。

  从凌晨到深夜,从深夜又将开始黎明,时钟不紧不慢,稳健地向发起进攻的时间行进。所有的人都满弓一样紧绷着,严阵以待。

  陈志勇下意识地在衣服上蹭了一下手掌——几乎毫无察觉地、极迅速地擦了一下手心的汗,然后继续缓慢转动操作手柄——扫描、目标、方位、距离、锁定……一切就绪!

  一切就绪!

  当拽着弧光的炮**弹呼啸而出,火光映天如昼;撕开夜空般的隆隆声响,震得天摇地动;雷达显示屏上的信号急促而更加频繁地闪动,战前的一切静默和紧张像挣脱了蜡封的僵壳,剧烈变化——战争开始了。

  战争就这么开始了。但在三十二年后陈志勇的记忆里,这个开始并不是界线分明的由一线划开。因为与战前漫长的准备相比,这个开始简直就是来不及捕捉的一瞬。开战后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也根本无暇将这个开始以里程碑的形式铭刻在记忆里;而更重要的,当然就是还在继续的战争不会让开始停顿。

  在克服了最初的紧张之后,部队积累了经验,应对得越来越沉稳。但是对开战前的炮火准备和支援,也越来越倚重。不可否认,我们这支军队是历经战火考验而成长起来的,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毕竟一代人的革命战争已经成为历史,继往开来的道路上,荣誉代表不了未来。热带山岳丛林作战——对已在和平中度过了三十年的部队来说,有难度。虽然没有提枪背炮冲在最前线,没有面对面地与敌人厮杀,身在雷达站、善于思考的陈志勇已经有了一些对战争的看法,也许轮廓不甚清晰,但却让他萌生忧患:未来战争战线可能会越拉越长,在战争的初期阶段,敌我双方可能根本不会见面,却会感知——而且感知到对方比见面还多的信息、情报。这种感知需要的是更加先进的技术。

  高炮部队是技术的产物,反过来说,对技术的依赖性比步兵更大。高炮防空作战的能力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在战场感知能力上大大超过敌人。说回来,这种感知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战场的隆隆声中,陈志勇感到自己手里雷达重如万钧——这些重要的感知实在是太重要了。

  自开战后,他就睡不踏实,总担心雷达屏幕一片漆黑,总担心失去雷达的高炮成了仰天空叹的瞎炮。当然,这种重要,也不全是自我“加压”出来的,有时也是领导和战友们“逼”出来,“提”上去的。从新兵开始他就在业务上表现出了超人一等的素质。新兵第一年在全团比武中拔了头筹;在报务队集训时,很快他就是零差错,并以第一名的成绩结业。由于此,他被选派到昆明军区雷达修理所和石家庄军械学校学习了一年的雷达专业。回来后又肯于刻苦、乐于钻研,又因此而提干,可以不谦虚地说,他绝对称得上,工作实、业务强、技术精。

  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或者说,有准备的人总是等待着考验的机会。

  作战进行到了第七天,雷达非常争气地、大毛病没出地连续工作了七天。

  这天,作战任务又将开始。正在工作的雷达荧光屏稳重地用闪烁继续分辨、扫描着——我方作战飞机、敌方侦察飞机,几乎一丝可疑都逃不过它的“眼睛”。可突然的,雷达屏一个强闪,“刷”的黑了,全黑了!这个场景陈志勇脑子里设想过很多次,但当它成为现实摆在面前时,那一瞬间他也跟着刷了屏似的,脑子一片空白。何止他,在场的所有人都后背腾起一阵冷汗,脑子跟着雷达荧光屏一起黑了一下。

  团长的电话在黑屏的即刻响起:怎么搞的!半个小时内必须修复,这是死命令!

  战争不可能因为这里的故障而推迟。我们出错就等于走进了死亡的穴位,将胜利拱手相让!若此时敌机来袭——简直不堪设想!问题出在哪里?!——陈志勇的大脑已经迅速重启,快速运转了。

  站长和全站的同志都在着急,都在担心,都在催促。

  陈志勇冷静下来。非常冷静。他脑海里可能没有人的大脑结构图,但却有雷达完整的电路图。几个最容易出故障的地方被迅速排除后,陈志勇果断地说:“电阻,一定是电阻!”飞速拆下后挡板,在复杂密布的电路线里,陈志勇敏锐而准确地发现了出问题的电阻,又小心翼翼地将这细如发丝的电阻接上。

  九分三十八秒。不过十分钟,雷达重新启动!

  战后,团里为陈志勇报请二等战功。

  三十二年前的这场战争,对陈志勇来说收获是很大的,当然,这种收获不仅是荣立的军功和和平年代难得的参战经历,而是好比“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于所处的位置,在战争的全局中,对技术战争有了更多置身其中的认识和体会,并成为他此后人生与军旅奋斗“诸元”中最活跃最核心的一个因子。

  人生的“诸元”

  战争结束后,陈志勇像当时大多数表现优异的军官一样,被送进宣化炮兵指挥学院深造。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他开始正式思考:军人的职业与追求的事业是什么关系?如果要担当责任,何以报国?理性的战争和战争的非理性,理论的战争和战争的实际,发展的战争以及未来的战争……

  相同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意义,所以,思考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陈志勇的父亲是位可以谈资格的老军人。一九四八年,父亲从甘肃山丹入伍,成为王震将军麾下一员,并随进军西北,参加了解放新疆。此时父亲已是连指导员,当然,或许还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个限定词——优秀的。在陈志勇看来,父亲的优秀还体现在他对事业的忠诚和踏实。到了新疆后,部队改为屯垦军,为农四师,虽然架子、机构和作风还是军事化的,但从军旅意义讲,父亲已经结束了戎马生涯,将开始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新人生。

  一九五二年,一个怀着建设祖国一腔热血的山东姑娘,从牟平到了新疆,成就了千里姻缘,她就是陈志勇的母亲。

  一九六四年,陈志勇八岁,这一年随着他记忆启程的,是从地处大西北的新疆到了位于大西南的贵州。这次南下,亦是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

  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三线建设”轰轰烈烈开始后,当时为了加强三线建设中的政治工作,要在全国抽调两千名优秀干部,在新疆范围内计划了十个名额。陈志勇的父亲被选中,名列其中。于是举家搬迁到了贵州。

  到了贵州后,父母亲分配在林业部门工作。这些部门都彻底远离了军事生活,但父辈对党的忠诚和踏实,一直深刻地影响着陈志勇。

  一九七三年,高中毕业后,陈志勇沿着那个时代大多数年轻人的规定道路,到贵州龙里下乡当了名知青。

  他们那批到龙里下乡的知青共有三个人,二男一女。这其中唯一的女性名叫邓黔珍,是陈志勇小学、初中、高中时的同学,并将随着漫长岁月又成为一起入伍的战友,继而又成为他相濡以沫的妻子。

  这三位知青的到来,对他们自己来说,是广阔天地的新鲜生活,但乡间的农人可不这么看。

  由于他们前辈大哥哥大姐姐们抑或天真、抑或无知、抑或可爱又可恨的行为,老乡们对他们不但失去了原有的新鲜和兴趣,而且还有很深的偏见,譬如,通常认定知青们不会干活,继而,只能好吃懒做,再发展下去,就是偷鸡摸粮……

  陈志勇秉性里的东西是不会让自己顺着别人的偏见一路滑下去的。当时农村干活是挣工分,陈志勇不但起得早,而且毫不吝惜力气,没用多久,他的工分在生产队就是数一数二了。他的表现纠正了一些偏见,也得到了从村长到村民的公认。但是,当现实的利益摆在面前时,人心里的那台天平依旧是会失衡的。

  一九七六年一月招兵工作开始了。陈志勇报了名。在当时,他真的不知道想参军是不是因为骨子里的热爱。就如前面提到的,参军入伍也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可供选择的规定道路,而且是较为光明的一条。由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热爱,报过名后,他也就听之任之,继续下地干活去了。

  村长对陈志勇报名多了个心眼。因为村长的儿子也正适龄,也已报名参军。招兵是有指标的,如果要在自己儿子和陈志勇之间做出选择,出于公心,村长觉得可能应该让陈志勇去,但出于私心,肯定是让自己的儿子去当兵找出路呀!不知道村长有没有为这件事纠结过、矛盾过、自我斗争过,但就后来所知道的事实是,村长把陈志勇的名字压在了村委会那张唯一的破桌子下面,而把自己儿子的名字报了上去。

  听之任之的陈志勇无从知晓内情,也没太往心里去,该干吗干吗。

  春节临近,陈志勇请假回家,在路上恰好碰到村长陪着来家访的接兵干部。陈志勇迎面打了招呼,正要继续走,接兵的连长喊住他,说,小伙子高高大大、精精神神的,怎么不报名参军呀?听这位接兵干部的口气,明显有着对陈志勇参军不积极、思想有问题的批评。

  陈志勇一头雾水,愣愣地说,报了,早就报了呀。

  村长一脸尴尬。

  如果注定了人要走一条路,那么无论怎么拐弯,最终都能绕回去。

  离开贵州龙里,踏上南去的列车。出了贵州,到了昆明;过了开远,换上“没有汽车跑得快”的小火车,陈志勇刚刚开始的军旅还在继续。

  火车一路走走停停,沿途放下几位战友,而陈志勇依然向前。在边境还没有在他的脑子里形成概念时,火车终于停在了再不能向前开的边境——河口,陈志勇服役的地方到了——某军高炮团。

  刚到团里时,团里对从知识青年来到部队的新兵,有与农人们异曲同工的偏见。但当某些化学效应以稳定的分子式构成后,一种表现就会成为一贯。陈志勇很快打破了大家的偏见,标志就是——一九七六年八月团里的比武。

  此时陈志勇入伍不过六个月,“新兵蛋子”的全称还正名副其实。但在比武中,他不但军事第一,而且在业务比赛中比团里资格最老的同志都熟练,考核成绩远远抛开别人成为第一。团长记住了他,对他印象又好又深刻。

  入伍一年多,他入了党。两年多,他提了干。三年时,他参了战。战争结束,又有幸重回校园。

  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能引人深思的东西太多了。当然,这种深思还必然建立在如饥似渴的求知和阅读基础上。入校后,从雷达炮兵基础理论到各种科技知识,从战例战术到军事战略,从古今到中外的大量书籍都让陈志勇着迷。因为他从中感到了自己的欠缺,感到了急迫,还感到洞然新开的知识空间有如深潭般奥妙。探究这个空间让他感到新奇的同时,还因为此前的许多空白无知而惊讶。当时已有一些学术刊物对刚刚结束不久的战争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它们从战术层面分析,认为我军军事理论陈旧,以落后装备与更落后的对手,在现代完成了一场低技术战争。这是他第一次冷静的、就像旁观者一样看待他亲身参与的这场战争。也许从感情上,他拒绝这个批评,但从理智上,不能不正视这个批评。特别是读到了一些关于外军的情况。

  一九六七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闪电空袭半小时后,出动地面部队,十天后胜利结束战斗。

  一九七三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高技术战争早已经横空而出,可看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在热带山丘丛林的战争,用的是总让人捏把汗的旧式雷达,发挥的还是人海战术。

  下一场战争还这样继续吗?

  未来我们永远是与比我落后的敌人较量?

  未来的较量还可能以人海取胜吗?“剑不如人,剑法胜于人”的说法在可贵中含有多少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哪!

  一年半的军校生活,扎扎实实的从实践到理论。由此路径,陈志勇将思维认识里定义的战争粉碎了之后,又牢固地进行了优化重组。而重组后,让陈志勇对战争有了更立体的看法,它不再是局限于雷达站一隅,而是多剖面多角度。理论还必须回到实践。军校毕业后,陈志勇回到了老部队。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不会太久,和平还会远吗?

  一九八四年,南边边境战火又起。在两场战争的和平期间,陈志勇除了完成去军校深造,还完成了人生的另一件大事——结婚生子。

  妻子与他一起离开插队的农村,一起入伍到部队。入伍后分到五十九医院当护士。一九七九年时,他们在不同的岗位参加了共同的战争。妻子提干比他早半年,不过总体来说,继青梅竹马之后,他们又续写着并肩前进。所以,战火再起时,他们将继续在不同的岗位参与同一场战争。

  这时,陈志勇先是作为团司令部参谋,继而又以该团一营副营长的身份奔赴了前线。此刻,妻子所在的医院也为前线二线医院,赶赴了医疗救护的第一线。

  战前,陈志勇写好了遗书。在遗书中,他以通达的常情和温情,安慰妻子要正确而平静地看待死亡、理解牺牲,并将自己珍视的一件崭新的军大衣作为如果牺牲后的遗物,留给出生不久的儿子,希望能温暖他的成长。

  战前的这份无畏或伤情,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相比于五年前,他多了丈夫和父亲两个充满亲情牵挂的身份,而是这次战争,他将不以雷达技师的身份坚守在雷达站,而是要带领官兵到真正的血与火的第一线。

  整个战场充斥着“战场”的味道。这味道是以焦煳为主混合着人的血与肉、石头与泥土、小草与大树。“硝烟”一词根本无法描述其中的复杂,抑或是硝烟的内涵实在丰富得让人难以捉摸。

  陈志勇带着营里的干部战士,穿越无处不在的硝烟,从近六十度的陡坡向主峰爬去。

  脚下的地是发烫的,经过二十六天的炮火准备,山上的蚂蚁都已经粉身碎骨。上山的路也因此而更滑,一步不实就会滑下去两步,负重上山更加重了下滑的危险。但陈志勇带领官兵必须克服危险,尽快把弹药送到前线。战争有多激烈,弹药就有多需要。

  战争自凌晨打响,似乎就进入了白热化,并且迟迟都不降温。送上去的弹药就像抛进沸水里的冰块,消耗得快极了。可陈志勇他们不但要迅速将弹药送上去,还要安全将受伤的战友抬下来、把牺牲的战友背回来……时间好像在跟一切作对似的。陈志勇带着大家不知道连滚带爬上上下下来回了多少趟,只知道耳边的隆隆声没断过,只知道流下来的血很快就与炮灰溶成了比大地还深的颜色。当听到我们的红旗已经插到了边境主峰,枪声终于稀薄下来,他才就势躺在滚烫的大地上,抹了一把脸上的不知道是泪水还是汗水。

  是的。这次战争,属于高炮部队的陈志勇并不是以防空作战的角色参与,而是被派往前线担负后方运输。这种十分辛苦而且很不幸运的任务,当然不是因为他的原因。这次战争敌我双方都没有计划将战争升级到空中,防空领域更多的是以威慑与预警而存在。可是这种参与让陈志勇感觉,是上天在让他体验,体验最真实、最血腥、最残忍的战争。

  炮**弹擦着头皮而过,活生生的战友说牺牲就牺牲了,抬着缺胳膊少腿的伤员和年轻的牺牲了的战友尸体,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这还不算最难受的,当听到战场上一些因信息不畅造成误伤时,他更是难过。一个穿插分队还没穿插到位,我方的炮击已经按预定时间开始,而这个分队又恰好进入我方炮火覆盖区……

  就像炮兵有雷达可以感知一样,什么时候战争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知己知彼的如同眼见为实?当然,陈志勇想得更多的还是雷达和高炮。通过这次置身战场,在学校曾读过的那篇批评文章又一次跳出来刺激了他。出于大的战略关照,这次高炮部队没有承担更多的任务,但下次呢?以色列的空中优势和中东其他国家防空力量的薄弱,在战前就已经给出了胜负答案。中东的几次战争已经向世界军事说明防空的极端重要,已经向防空力量薄弱的国家亮出了黄牌!

  当然,此时的陈志勇囿于环境和身份,并无法将问题想得更深入,他的所想所感更多的是,血腥而猛烈的战争场面映照进他的脑海中的客观反映。这种重要就如古人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烽火台上的狼烟。而在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下,信息的传递因为难度又更增加了重要性。就像那个陷入我方炮火的分队……

  战争中信息太重要了。技术进步是一个必然,那未来战争,对信息的要求依赖肯定会越来越大!怎么解决信息的问题?

  陈志勇在硝烟未散的战场上的所思所想,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但却非常可贵,因为身在此山中,而唯有在山中,才会有“横看成林侧成峰”——就像打下了基础。尽管他当时并没刻意去梳理成熟、明晰条理,但却已经像种子一样,生了根,等待着条件适宜就会发芽成长。而且,忧患培养出的苗子比盲目乐观浇灌出的花朵,能够更强的生存。

  战争再次告一段落。和平再度回到许多人的身边。

  战后,陈志勇提升为营长。百万大裁军之后的一年,他又被选拔到军部,在军司令部炮兵指挥部任参谋。

  从一九八六年三月到一九九六年三月,从正营到正团,他在这个位置整整任了十年参谋。这十年包含着,或者说,可以总结为两个“寓言”。

  一个寓言是关于忠诚和踏实的穿透力。

  来到军机关工作,陈志勇感到身边的老参谋机关经验丰富,业务熟练,而其中更不乏两次参战的佼佼者。所以陈志勇把自己放在虚心学习、努力充电的位置。

  而且他觉得需要学习的空间也实在太大了。在作为技师与雷达打交道时,非常微观而具体,微观到一个电容,具体到一颗螺丝钉。在营里带兵时,具体而操心,要保证完成任务,还要保证干部战士从思想到人身的一切安全。而在机关工作,个人自由度大,但综合要求高。既要是所负责的业务的活字典,还要有指导这项业务的全局把握能力。也就是说,既要会施工,还要会设计,要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行家里手,还要有能够为机关首长当好参谋、甚至“越俎代庖”的运筹谋划能力。

  陈志勇对自己从电阻和螺丝钉启程的道路是非常有自信的。但要将从细微到全面的这个跨度把握好,还是需要学习的。

  机关工作锻炼人,同时也消磨人。忙于应付完事务工作,若稍稍一懈怠,就真是时光飞逝如电,徒留白头伤悲。而拉开架式地列出必读书目,制定学习计划,作出一副要自学成才的样子,时间上不允许,最终也往往落空。陈志勇恰恰又是那种不事声张的人,他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读一切有价值的书。

  大家只知道陈志勇的业余时间比较多,因为他长年是“地域性单身汉”。说来也怪,结婚之前他俩倒两小无猜似的,常常在一起。可自从当兵以后,特别是结婚之后反倒严重的聚少离多。他在河口时,妻子在开远。他到开远没两年,妻子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和双方年迈的父母转业回到了贵阳。家庭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妻子的肩上——说实在的,他很是内疚,也很是感激妻子的付出。让他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沉浸在光学、电子学、卫星遥测、雷达、通信等等知识中,十几种专业类学术杂志更是让他的业余生活无比充实。

  一九九一年海湾战争惊艳般的震醒了全世界时,在陈志勇这里却觉得是接上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头——这是他料想到了的结果。所以,对大家称海湾战争为“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第一场战场”的说法,他有所保留。

  陈志勇不喜欢将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激烈地表现在口头上的辩论。修雷达出身的训练让他认定一个道理: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比设想和预言强。

  当时边境还在轮战。每每轮战部队来之前,都要派人先来熟悉熟悉战场环境,向老部队取取经之类的。一次,轮战部队又到军里来取经,其一行人员中有位年轻军官是高炮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这在当时确实算得上凤毛麟角,所以言谈间,他难免有点自视甚高,好像他不是来取经而是来传经的。人又来自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于是流露出的优越感更加了一等。对于这位年轻人的态度,陈志勇倒无所谓,但对他的学历或者说学问,陈志勇倒是有深厚的兴趣。于是你来我往地交谈起来,谈着谈着,年轻人的姿态越来越平和、越来越放低下来。因为无论谈到什么“三超”技术(超低副瓣、超宽带、超高分辨)、“四抗”技术(抗干扰、抗反雷达导弹、抗隐身、抗低空入侵),还是苏联的“鸡笼”、“狗窝”和美国的AN/FPS-85相控阵雷达,陈志勇都十分了解,甚至具体到很小的细微的技术问题,陈志勇也几乎无死角、无盲区的全知道。最后这位年轻人很真诚地说,真没想到您知道得这么深入、了解得这么前沿。

  陈志勇以他一贯的温和笑了笑说,身在边疆就是国境前沿嘛,再说我是修雷达出身的。

  另一个寓言,还是关于忠诚和踏实的穿透力。

  时间久了,机关和部队,领导和同志都了解了陈志勇,对他的评价也几乎众口一词——素质不错,有能力,心思是放在谋事、干事上的。

  时间在过去,当身边这个那个不断地成为这个长那个长时,陈志勇还在当参谋。当然,在机关当参谋并不是不好。毋庸讳言,军人的荣誉里自然包括晋职的奖励——这是承认、是肯定,是一个有理想和抱负的军人能够施展自己军事才华的台阶。当然,陈志勇不是戚戚于此的人,旁观者却有旁观的看法。

  有一回,陈志勇的一位同乡用《庄子》里面的典故调侃他:庄子的《人世间》里有个故事说,有一个叫匠石的木匠带着徒弟出门,看到一棵很大的树被人们当成神明供着,徒弟就说,这棵大树砍了当木料不好吗?匠石观察了一下说,算了吧,这是个散木,什么用都没有,造船会沉、做棺椁会腐烂、打家具不结实。晚上,这棵树就给匠石托梦:你说我没用无才,但你却看看那些有用的树,要么被剥皮折枝,要么早早就被砍了做这样做那样,都“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而我在此地存活了千年,受人膜拜,怎么又不是“以不才而尽享天年”?这位同乡沿着这个故事说,人也是这个道理,能者多劳,却不一定多得。很多能人往往会因为在这个岗位能干而太合适、离不了,而被“需要”,而被耽误掉。

  陈志勇置之一笑。这个故事不过是一个庄子式的诡辩题材。才与不才可以有很多个角度解读,得与失更是如此。所以,不如守中。

  事实证明陈志勇的定位是正确的。

  一九九六年三月,他由集团军参谋直接升任高炮团团长。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在线噢!
倔老头wxx
  3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勋章:
无偿捐赠2023
2023年参加网站第三次集资
等级:三级军士长 头衔: 帖子:348 积分:3873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12/5/20 19:14:0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2 15:05:35

又回高炮团

  陈志勇又回到了老部队。

  二十年前,作为一个新兵来到团里时,真是一张白纸。二十年过去了,这张纸上写上了太多东西。而这二十年又恰好平分为团里一半,军里一半。

  又回来了。团里依然是他熟悉的一切:三七高炮、五七高炮、预警雷达、火控雷达……这些钢管铁身如同有生机一般,让陈志勇感到亲切,置身其间,有融入般的踏实。

  十年是不是磨了一剑,陈志勇不想妄加评论。他愿意下断语的是,十年之后的他带着信心和决心而来。

  这信心和决心首先是上级的信任,再者,是自己的需要。是啊,新兵时像个大空篓子,张着大嘴等着装东西似的,随着阅历的增加,篓子里装满了东西,这时候就要下些工夫去粗糙筛精华,腾一腾篓子,继续再装新东西。虽说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唯物主义者还是必须要承认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定的限度。而与人文知识强调修身养性、独善其身不同,科技知识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用有所成,也唯有“用”与“成”才能检验出是否是真知。自己这些年在组织培养下学了些知识,现在上级将一个团队交给自己,不正是给了一个施展的平台?于情于理、于公于私都要把团队带出成绩、带出样子。

  有了信心和决心之后,就是目标和方法。

  目标很明确——提升战斗力,争当优秀团队。

  方法很简单——实打实。

  “修雷达出身”的底子让陈志勇深知,一根细如发丝的电阻断开就可能造成整个雷达的故障,一点失误就可能一败涂地。“小不忍则乱大谋”,人们越来越共识“细节决定成败”。应该说,陈志勇身上绝不缺少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钻劲儿、研劲儿。这也正是他的优势和长处。可是现在,他告诫自己,要克制,要让优势保持健康发展,作为一团军事主官、肩负起一个团队发展建设的责任时,一定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优势变成优势之短。因为,若一味地将局部放大成全部,将细节提升到以点盖面,绝非可取。

  有一则小故事,说在大海中航行如果方向错了,那么能力越强的船长就会带着船队在错误的路上走得越远。

  科学的求证精神之上加上全局的把握能力,踩着实地,目光向前。陈志勇给自己定了这个要求。

  陈志勇到团里第一年,就着手抓训练、扎实打基础。“仗怎么打,兵怎么练”。说起来不难,可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但具体起来可不容易。首先要弄清楚,仗将会怎么打?开训前的部署中,陈志勇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新时期军委制定的军事战略方针,准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信息化是高技术战争的倍增器……”、“信息化带动机械化,跨越式发展……”

  军委新时期的战略方针是明确的,是告之世界的。那么,显而易见,部队就是练高技术的兵,打高技术的仗呀。

  仅此一说很笼统啊。学会一些时髦流行的新术语,挂在嘴上朗朗上口;或者写一两篇从理论到理论、见解高深的文章是不是就实现了高技术?当然不是,远远不是。高技术,是技术活儿。军委定的是方针,到了团里就要从手里一招一式做起。以文件落实文件,不太难;以行动落实文件,有点难。

  开训前,陈志勇首先要求各单位组织认认真真地看上一遍海湾战争的录像——这无疑是高技术战争的时代范本。懂门道的看门道,看不出门道的看警示。而且,不能只看就行了,还要设想敌我双方,敌人怎么进攻,我们怎么防守;攻要足够狠,守要足够稳。

  再一个,就是找自己的薄弱环节。这个环节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武器装备落后嘛,或者换言之,军事理念陈旧。只看到这一层还不够。如果坐等武器装备的更新,不只是坐失大好时机,而且还是坐以待毙!

  二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知道多少过去,就能知道多少未来。客观地讲,当年在边境的两次作战,高炮部队并不是战争的主角,其发挥的威慑作用远远大于实战作用。但是未来还能这样稳坐发挥了“重要的”配角的位置吗?如果说鸦片战争是西方军事强国以坚船利炮开辟了侵略的血途,那么,现在的军事强国就是日行千里、从天而降、垂直打击、精确打击——海湾战争已经向全世界给出了这个样式——连续三十八天以空中力量为主,配合大量精确制导武器对敌人进行远程攻击,战争非线式,没有前后方、没有明显的战线划分……这是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质的转折点。

  未来战争只会朝这个方向滑得更远,不会再回到原点,在常规战上纠结高下。防空力量的薄弱,就像被人按着头,只有挨打的份儿,没有喘息的机会……

  大家回顾一下高炮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高炮的威风不亚于今天的高技术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当时可以说在战争史上掀开了防空作战的新篇章。但随着导弹和飞行器的进步,有人对高炮产生了质疑。可现在再看看海湾战争,无论打得怎么眼花缭乱,飞机并不敢低空飞行。高炮部队在未来战争中大有作用。而要大有作用,那么我们就要瞄准防空、防空、再防空!这个时候,陈志勇明确提出了发挥自己的力量、立足现有装备研究高技术战争。这里面的两个关键词是:立足、研究。

  这时就有人说了,武器装备是上级配发的,训练大纲是上级制定的,高技术武装的研究这更是顶层的事。就咱们这个高炮团,每年按训练大纲完成训练,保证训练时间,爱护武器装备,人员安全。这就已经是达标了,就是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这里面的隐形关键语是:一个团级单位能搞出啥高技术名堂?

  一个基层团队的发展重点并不在于搞科技研究。但是,一个没有想法创新的团队,很难成为优秀的团队。

  基于这个认识,陈志勇带领官兵,立足高炮现有装备,开始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寻找技术革新的突破口。他自信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但绝对不能钻牛角尖似的,陷在里面不能自拔。实实在在抓部队全面建设是主业,认认真真提高技术研究是重要“副业”。

  “实实在在抓”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并不容易。这次训练,陈志勇要求,实兵满员,实弹射击。可训练出发第一天,部队就“伤亡惨重”。

  整装待发的部队看上去确实不错,组织严密、装载到位、秩序井然。但快到营地的时候,突遇“敌情”——“西南方向飞来敌机群,各战炮群准备拦截射击!”而更多的出于行进安全考虑而装载得过于严实的炮群还没有拉开阵势,就已经遭到了“狂轰滥炸”,一时间不少武器被“毁”、不少官兵“阵亡”……

  “战后”总结时,陈志勇举了两个例子:当年在朝鲜第五次战役时,我志愿军坦克部队配合步兵进攻,为了加快机动速度,有很多战士趴在坦克上,坦克很颠,为了不被颠下来,战士们就用背包带把自己捆在坦克上,可当遇到敌机的轰炸时,这些战士就成了“固定靶”。当年在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那是一九三九年六月一日,在纪念五卅运动并表彰训练先进单位阅兵时,为了部队整齐划一,没有经过上级批准,部队就按阅兵队形调整了枪支,但是换枪却没换弹。当敌人突袭时,很多枪无法用,牺牲惨重。这些血的代价,难道我们还要用鲜血再去证明吗?这次造成如此“惨重的伤亡”,原因还是大家根本没有从思想上把这当成实战,没有设想过高技术战争的突发性、迅速性。思想上不绷紧这根弦,总有一天是要吃大亏的。

  但部队驻扎后,不少问题还是表现出来了。

  有一个营为了图省事,营部没带炊事班。这位营长盘算的是,驻扎后随便到哪个连搭个伙、蹭顿饭不成问题。可到了营地后,营所属的三个连队最近的都在三公里外。得知情况后,陈志勇说,我们不是一定要教条到不懂得变通,如果经过实践检验需要改进的,那一定要改进,就像当年边境作战时,大家发现因为红色的领章帽徽过于醒目,经常成为暴露目标的罪魁祸首,所以后来就不再强调军容风纪,一律不再佩戴符号。但现在是按实战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是命令。对部队来说,命令就是无条件服从。“平时多流汗”不要只把它写成标语贴在墙上!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当年,因工作成绩突出,陈志勇被集团军评为“优秀旅团主官”,并荣立三等功一次。接下来,一九九七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被集团军评为“优秀旅团主官”,并荣立三等功一次;一九九八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被集团军评为“优秀旅团主官”,并荣立三等功一次;一九九九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被集团军评为“优秀旅团主官”,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在高炮团任职四年,年年优秀主官,年年立功,陈志勇的感觉就是,目标实现了,方法是管用的。

  “最好的旅长”

  二○○○年二月,陈志勇升任集团军高炮旅旅长。

  在陈志勇看来,这次升职之际恰逢世界军事的多事之秋——一九九九年科索沃危机,继而,危机最终升级为战争。此战距离海湾战争不过八年,但武器装备升级的倍数却远非八年时间所限。如果说海湾战争时信息化武装的比例是百分之十,那么科索沃战争时就已经是超过百分之九十。可怜的科索沃,一时间成为高技术武器装备的试验场——在五十多颗卫星提供的直接保障下,如入无人之境的高技术武器粉墨登台,肆无忌惮的远程精确打击,连续四十八天狂轰滥炸。这种绝对优势,不但让应对方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还让全世界都屏住呼吸,看了一场精彩外科手术式的战争。

  这场战争打的是南联盟军队,警示的却是全世界的军队。

  不知道别人感想如何,反正陈志勇旅长是深受触动。从海湾到科索沃,空袭已成为战争中独领风骚的主角,而防空成为最尴尬的重要配角。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不过就是一个大规模的决斗而已。”通俗一点说,战争不过就是一方进攻,一方防守。最积极的防御是进攻。但现代战争,所有的发动者都以绝对不对称,即绝对优势发起进攻。所以当防御只能是防御时,防的压力实在是不小啊。

  当然,于此战事之中,陈志勇看到的不只是压力,他还看到了希望和作为。这种希望和作为也是由于南联盟军队的表现——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七日,美国空军一架F-117A型“夜鹰”隐形战斗机被南军防空部队击落……

  隐形飞机的神话被打破,美军在惊讶,南军在欢呼,别国军队在深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与高炮打了二十三年交道的陈志勇当时第一个反应是:高炮在抗击低空目标中仍将有重要地位。第二个反应是:我们的部队有这个能力吗?

  陈志勇是带着这样的思索和问题走上高炮旅旅长的职位。

  高炮旅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在那个艰苦的年月,以落后和低效能的装备,取得了远远超出战争实力的战绩。当然,我们的牺牲也是巨大的。历史的车轮不会倒退,随着航空兵器发展水平提高,防空高炮部队面临的作战环境日益复杂,更加尖锐。责任感以一种强大的驱使力推动着陈志勇,让他深化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让他更踏实地用行动去找到问题的解答、用实践解开思考的根结,所以,刚一上任他就集中所有的心思在提高高炮部队应对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和复杂电磁环境下防空能力上。

  当时的部队装备现状是,依然依靠传统的炮瞄雷达和某型指挥测距跟踪仪系统,从捕捉目标到传回的数据解算火炮射击诸元,然后确定发射,整个过程需要十几分钟。而随着未来越来越复杂的电磁环境、夜间突袭、空袭贯穿始终,传统系统“难发现、难测距、难跟踪”的缺陷越来越突出,高炮只能“望天空叹”的现实越来越严峻……

  武器装备的进步,向来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相生就有相克,无论是什么高精端的武器都有难以避免的缺陷和弱点。美国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研制成功并用于实战的第一代空地反辐射导弹——“百舌鸟”机载反辐射导弹。这种导弹利用雷达的电磁辐射进行导引,从而摧毁雷达及其载体的导弹,真可谓是雷达的“天敌”。刚运用于战场,攻击地面高炮部队的炮瞄雷达时,真是占尽风头——其长三点零五米、直径为零点二米,全重一百七十七千克,有效射程十二千米至十六千米,最大M数为二,弹头装有烈性炸药,在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挂载下,截获目标后发射并自动追踪……只要雷达还在工作,基本就是百发百中的坐等击毁……

  但在分析了炮瞄雷达被击中的教训后,高炮部队逐步总结出对付这种导弹的措施,这种措施看上去简单极了——关机。有时候简单有最单纯的制胜能力。当然,简单也有简单的技巧,关闭雷达可不是一关了事,而是:“早开机、近升压、断高压、摇摆天线、断续开机”,操纵员掌握了这个战术后,原本捕捉到目标发射的“百舌鸟”会因为突然失去目标,像没头的苍蝇或者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中途夭折”……

  任何先进的武器都有其弱点,都可以找到对付它的办法。

  这些战例都给了陈志勇信心,指出了思考的路径。于是,立足现有武器装备和在团里积累的大量研究素材、数据和实践经验,陈志勇带领官兵开始了“夜间打隐形目标”课题攻关。这个课题的关节点是要在“夜视”上有所突破。

  是呀,要打得准,首先要看得“见”。如前所述,未来战争突出的特点是:复杂电磁环境、夜间连续空袭。“夜视”针对的正是这个关节。可怎么才能看得“清”?

  现在的隐形技术,主要是通过仿生学,并应用最新的技术和材料,减少或者消除雷达的反射波,从而让雷达无法侦察到飞机的存在。但隐形飞机为之付出的代价是,机动性相对差,发动机的热辐射以及机体本身的热辐射会无情地“出卖”它。

  “热辐射”——陈志勇带领攻关小组锁定了这个“缺点”。“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摄氏度的物体都能产生热辐射,温度愈高,辐射出的总能量就愈大,短波成分也愈多。热辐射的光谱是连续谱,波长覆盖范围理论上可从零直至∞,一般的热辐射主要靠波长较长的可见光和红外线传播。由于电磁波的传播无需任何介质,所以热辐射是在真空中唯一的传热方式……”

  一物只能降一物。隐形飞机可以近乎完美地吸收雷达波从而隐形,但却无法隐藏自身的热源,从而“原形毕露”。

  有些事情看似简单,但往往会在简单中被误导;有些事情实现后,似乎觉得没什么难度,但在摸索的过程中,那张没捅破的纸,比隔着铜墙铁壁还坚硬。然而,一旦切中要害,那迎刃而解的感觉就如破竹,顺势而开,豁然一片。

  接收热辐射源的红外线,无疑当属红外热成像仪。陈志勇带领课题组的官兵将目光聚焦到了这个方向,并开始利用红外仪做试验。为了环境的真实,在寒风浸骨以及蚊虫肆虐的夜晚,陈志勇带领官兵在如墨洇染过的野外试验、观测、收集数据;为了数据的真实,试验组绘制了二百多份设计图,以收集临近、离远、侧行不同飞行航路和晴天、阴天、雾天、夜间等各种天候对火控仪影响的上万组数据;为了目标的真实,研究某型战机、航模拖靶,又协调民航机场,在机场附近观测夜航飞机……陈志勇带着课题组的官兵一遍又一遍地试验:光谱范围、探点直径、发射频段、响应时间……

  试验的结果并不稳定,时好时坏,观测目标时隐时现,信心也随之时强时弱……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一系列的对比分析,他们发现技术方向没有问题。从理论上讲,大气、烟云等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线,对三至五微米和八至十四微米的红外线是完全透明的;只要是绝对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物体都有红外线。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红外仪的灵敏度都能达到这个标准,都能敏锐地捕捉到零摄氏度以上的目标。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红外热成像仪,其温度灵敏度可达零点零三摄氏度。而国内这个技术标准更多的还停留在理论阶段。

  要想有更准确的试验结果,就需要性能更好的红外热成像仪——就像又找到了一个打开密室的小工具,陈志勇开始联系生产精密仪器的军工厂。当时,国内只有两家军工厂有一部性能优异、指数达标的红外仪,但这个精密度高的仪器一台造价就上百万元。课题组没有这个预算。于是,陈志勇登门厂家,说明情况,想借来做个试验。可是两个厂家都不约而同地表示深感理解、也很支持,但却惊人相似地回答——不能出借。

  自助者天助。正当一筹莫展时,从总装备部到旅里来代职任副旅长的王林峰让陈志勇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副旅长一来,陈志勇“鼓动”他,让他“利用职务之便”做做厂方的工作,帮旅里借台红外仪来做做试验。按道理说,军工厂就是为“军”服务,支持部队搞研究也应该在情理之中。但情理和法理是有距离的。在总装工作的王林峰知道,除了军工厂的相关规定外,厂家担心,一则是怕精密仪器的损坏;二则,通常来说,搞类似研究都是军队的科研院所和技术性院校,基层部队有这个技术实力和能力吗?全军旅团级单位不少,今天这个借去试验一下,明天那个也借去试验一下,上百万元的仪器呀,不成规矩不可靠啊。

  在旅里工作一段时间,王林峰对陈志勇的踏实有所了解,特别是看到这个“夜间打隐形目标”课题已累积的成绩时,王林峰主动对陈志勇说:我带你到厂里去找他们领导。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个“宝贝”终于借了回来。陈志勇格外小心,当然更是格外高兴。因为这个“宝贝”真是利器!那段时间,他白天抓部队正常工作,晚上带着攻关小组官兵到野外做试验。先前一些不准不稳的数据都在它的锐利之下,各个击破:对热源的敏感度非常好,完全突破了黑夜的障碍;感知的微米度高,不论是风雨交加还是浓烟滚滚,全都阻止不了它清晰成像!

  仪器没问题了,那么就需要回过头来看看对象的问题。在先前的试验中,都是热源比较高的对象。但隐形的特征就是仿生的低热源材料。红外热成像仪能让隐形显形吗?

  陈志勇觉得必须通过做试验进行证实。虽然试验的效果都不错,陈志勇还是扭着“远距离、低热源”不放,认为还要加大这两项的难度。可能是陈志勇在这个问题上太“实心眼”了,有人就说,完全没必要再做了,现在的试验数据足以支撑我们的理论。

  “合理的理论并不能代替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一向踏实一向求实证的陈志勇说,如果当年伽利略不站在比萨塔上将一大一小两个铅球一起扔下来,“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权威科学论断”不知道要何年何月才会被揭穿。战争的实践是具有最残酷的实证性。有时候一些自以为是的常识会成为最大的误导。

  “成像”的问题解决得如此完美,接下来就是测距。激光在测距方面几乎零缺点,无论距离多远,误差不超过五米。陈志勇决定在这台性能优异的红外热成像仪上添加激光测距。之后把这红外仪和激光合理加载到指挥仪里面。可就在即将迈进成功的大门时,又遇上了一个“死扣”——红外热成像仪、激光测距机“捆绑”到某型指挥仪后,模拟信号难以转化为数字信号,仪器间出现“信号排异”。

  不断地调试,不断使用各种方法,但这三个仪器就是各不相容。一连几个晚上,陈志勇都彻夜未眠,他和技术人员一起不停地调整思路,寻求“妙招”。当终于找到“距离同步显示装置”这个完美的办法时,一个取代原先炮瞄雷达和指挥测距跟踪系统的革新完成了。从理论上讲,这套系统的快反速度成倍提高,射击精度提高了十倍。当然,完成了,还需要检验。

  二○○一年七月,川西高原的夏季正是一派绿如碧、花似海。陈志勇带着他们心血与智慧结成的技术成果等待着——检验的时刻。

  二十一日晚八时十三分,蒙蒙夜色已笼罩高原大地,一切就绪。

  如同第一次参战的心情,但却完全不同于第一次参战。这一次有种期待,这种期待是如此强烈,几近迫不及待!

  一切就绪!

  扫描……

  锁定……

  跟踪……

  射击!

  冲出炮膛的导弹飞速追向目标,紧紧“咬”着目标,一声巨响伴着一架隐形航模被击毁,接着又是一架“空中开花”,爆炸的光芒撕裂苍穹,陈志勇眼前“刷”的模糊了,那一刻的喜悦是“会当临绝顶”的无以复说!

  炮响靶落的同时,阵地上的官兵也欢呼雀跃起来,是的,部队第一次实现了夜间准确射击成功……

  让成果发挥最大的效能,就是实用、普及并真正提升战斗力。陈志勇将这项成果申报了全军科技进步奖。这是陈志勇第一次申报这个奖项,是高炮旅自组建以来第一次申报这个奖项,后来,陈志勇还知道,这是第一个基层作战部队申报这个奖项。

  通过层层筛选,评定工作进入到了最后环节——被命名为“数字化高炮红外火控系统”的项目最后鉴定评审会在北京召开,他将要到现场对专家组二十九名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

  会场里一片肃静。专家们个个严肃。

  一位专家问:这个项目的创新点在哪里,能发挥什么作用?

  陈志勇答:这个项目主要是利用红外技术、光电子技术,对现列装高炮火控系统进行革新改造,攻克了夜间作战和抗击隐形飞机“难发现、难跟踪、难测距”等问题,提高了诸元解算速度和精度,增大了毁歼概率。

  这个中规中矩的常规问题之后,一位专家突然剑走偏锋,问,同步对针跟踪的误差你们怎么解决?陈志勇刚圆满回答完,一位专家又问,红外热成像仪的入射窗口有哪些频段?陈志勇一口答出。

  ……

  现场的气氛似乎充满了对这位旅长自己搞研究的不相信,现场的氛围似乎以刁难为核心。一连十三个问题,问题很专业、很偏,甚至可以说很刁钻。陈志勇回答得很专业、很细,完全可以说很准确。陈志勇后来还知道,这样的评审会,专家通常只提三四个问题,而且不会深入到细节性的技术问题。因为参加军队科技进步奖评选的基本上都是院校、专业技术单位和科研单位,很少有指挥类军官参加科技进步奖的参评。所以,或者出于怀疑、或者出于好奇、或者兼而有之,让专家们难免有了这种刁难的感觉。

  但在圆满顺利一问一答中,现场的气氛开始缓和,就像春风解冰凌,专家的态度越来越随和。评审会结束时,评审专家组组长、国防大学教授胡孝民握着陈志勇的手,诚挚地对他说,没想到我军还有这样的旅长,没有一个问题难倒你,像你这样懂技术的军事主官实属难得!这样的旅长才是最好的旅长!

  什么是最好?就是好中选好。而在这里,这种由衷的赞扬,有如竞技场上的桂冠,让陈志勇感到一种与获奖一样有分量的奖励。对于这份奖励他谦逊地接受了,并且骄傲地认同着,因为这份奖励是凭着实干和实力得来,是对实干和实力的公正认可。

  不但解决了高炮部队夜间作战的问题,而且在白天反敌强电磁干扰和反辐射导弹的能力也大大加强的“红外热成像火控系统”最终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当年就被总装备部定型批量生产,正式列装全军高炮部队。“最好的旅长”不会因为一点成绩就筑起一座温床,躺在上面用作资本炫耀,他继续发扬和保持着奋进,继这个项目获全军二等奖之后,“防空兵旅团作战指挥训练模拟系统”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旅团战时政治工作管理系统”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高炮旅任职五年,在政委和旅党委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旅里的工作思路紧紧沿着一切为打赢、一切以提升战斗力为目标的方向前进。部队的心思和精力都用于创新发展,部队的风气一派神清气爽。

  陈志勇无愧于这个“最好”的赞扬。

  预备役师长

  有人给陈志勇开玩笑说,有一个好消息,恭喜你提升到预备役师当师长;有一个坏消息,这个好消息是真的。

  这当然是个玩笑,但透露出了大家对预备役部队的认识,或者叫偏见。

  陈志勇或多或少也有些偏见,或者叫认识不充分。在他的认识里,预备役部队比较轻松,由于官兵来自各行各业,平时又在各自岗位上工作,只是定期组织一下训练,管理可能也比较松散,而相比于野战部队,又不担负一线作战,所以战备和训练任务也不会重。而对预备役部队唯一一次感性认识也加重了他的“认识不充分”。

  有一年演习,预备役部队也组织人员参训参演,这些预备役人员像旅行团成员一样,乘大客车到了基地,换了军装后租借野战部队的枪弹射击训练之后,就组织带回了。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在线噢!
倔老头wxx
  4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勋章:
无偿捐赠2023
2023年参加网站第三次集资
等级:三级军士长 头衔: 帖子:348 积分:3873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12/5/20 19:14:0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2 15:06:33

当然,提升毕竟是好事。再说,他的提升还有一个基于部队改建的契机。

  二○○五年,四川预备役步兵师改建为预备役高炮师。于是,新改建的预备役高炮师需要一位懂高炮专业的师长。陈志勇在全区、乃至全军高炮系统的名气让他成了不二人选。

  四月,陈志勇从云南昆明到四川成都走马上任。

  上任之初陈志勇其实心里也打过鼓。此高炮还是彼高炮,但此部队却不是彼部队。非此即彼的原因是接二连三让陈志勇认识到的,师里只有几部军线电话,而且还不联外网,打不出外线——一种生生落后于信息时代的感觉打击了他;全师算上他这个新来的师长,只有七个人出身高炮专业,这让他感到人才的缺失是根基性的问题。再者就是装备,这一点或者情有可原,这原本是步兵师嘛,没有高炮装备是正常的,但这也就意味着——白手起家、筚路蓝缕、任重道远。

  作为新官上任,他一时找不到感觉,而他要找的是预备役的方位。

  当时的政委李豫生是与他一纸命令到的预师。军政主官都是新来的、都是外来的,也好,也不好。好的是,没有旧的羁绊,可以放手工作;不好的是,熟悉情况、进入情况需要时间。当然,好与不好既是辩证的,也是转换的。

  自当主官以来,陈志勇就特别能搞好团结,他深知团结出战斗力、出凝聚力,也从团结里得到过温暖、“尝到过甜头”。

  在旅里时,他重视政治工作,支持政治工作,跟他搭过班子的两任政委也全力支持他的搞信息化研究、搞技术创新。“家和万事兴”的融融情谊让他获益匪浅。现在面对一个几乎要从头建设的部队,他和政委以及党委一班人以及全师官兵必须心往一块想,力往一块使。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当了十年主官的陈志勇深知柴米油盐的贵,但却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如此之贵。

  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项建设都需要钱、都需要经费。这在他以前的经验里完全是没有的。这让他总是不可避免地与以前做着比较。无论是团里还是旅里,一切都是在轨道上似的,他去了顺着轨道向前推进就行了;可这里就像一切都没上轨道似的,他们先要费着力气把它推上轨道。在旅里时,每年的经费是上级下拨,正常经费是保证的,而预备役部队的训练经费需要地方政府支出,地方政府重视就多给些,不重视就少给些,为了保证训练经费,当了三十年兵竟然要去做“化缘”的工作,此感觉太全新了。再一个还是要说装备,在旅里时,装备每年都有计划的更新,有计划的列装,每次接装,都让人感到兵强马壮、斗志昂扬般的鼓舞,可现在,说心里话,太寒酸了,名为高炮师实为没高炮、没雷达,主战装备几乎为零……

  这些反差,会让人有某些失落,但失落也未尝不是激励。而这个时候的一件事让他更感失落,或者说,更加激励了他。

  刚到任,师里就接到一次外事任务。师里有个团各项建设还不错,并且是军区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经常会向外军参观团进行一些演示和展示。但出于各种考虑,长期以来,通常都是由野战部队的官兵扮演成预备役人员拉出装备进行演示。

  陈志勇得知这种情况后,有种说不出的复杂感觉。这算是“兵不厌诈”呢,还是要面子?对这种做法,从内心来讲,他有所保留。但同时也暗暗下了决心——在我这任一定要让我们自己的预备役人员进行演示和展示。

  为了让部队尽快走上正轨,他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推进。首先是拜访师里的预任领导:预师第一政委、四川省委纪委书记欧泽高,这位领导对部队充满感情,很支持师里的建设。陈志勇他们的拜访既是礼节性的,但也是有“目的性”的。部队从步兵转型到炮兵,战备训练方向要变,观念要变,训练场地和武器装备都要变……这个“变”是需要代价的……不顾初次见面,陈志勇就“狮子大开口”,要求建设的训练场造价几千万。当然,这些工程都是“交钥匙工程”,也就是说,部队只提想法和要求,全程不参与,工程竣工后验收、拿钥匙。

  省市两级地方政府都大力支持。训练经费落实了,建设训练场地敲定了。

  接着又是四处协调装备。

  听说老部队要淘汰三部红外热成像指挥仪,他立刻协调装备到了师里。

  一台仪器一台仪器补充进来,一辆高炮一辆高炮装备回来,一部雷达一部雷达组装起来,高炮师一点一点名副其实。

  现在面临的就是人的问题了。凡是涉及到人的都不是小事。但凡是“事”都涉及人。在干部进退去留上,陈志勇最不喜欢用“淘汰”这个词。这个词太残酷。如果有人在自己的位置满足了,放松了,不进则退了,那也是自己生活态度和人生坐标的变化,不是淘汰。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都有他的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是要在预备役高炮师工作,只要穿着无论是现役还是预备役军服,就没得选了,唯一能做的就是适应、就是跟这支部队一起,心思用在发展建设,精力谋划在未来战争。

  但是这个适应与否的标准也意味着有人去留,而留下的必须合格。

  可师里人的现状不容乐观。全师懂高炮专业的就七个人。所编预备役干部大多专业不对口,普遍意识较弱,作风松散,参训溜号、冒名顶替、训练松散问题是公开的秘密。

  陈志勇第一次到所属高炮团组织的专业训练,不但人员没来齐,就是来了的人也稀拉松垮,面对陈志勇的批评,一名预备役干部毫无顾忌地说:“现在哪有仗打,就是打起仗来也轮不到我们!预备役部队何必那么较真?”

  现役干部的思想认识也高不到哪里去。有人也好心对师长说:“预备役部队没必要那么严,只要协调好军地关系,确保不出事故,过好安稳日子……”

  安稳日子跟部队正规化管理相悖。刚上任时,陈志勇发现基层战备值班常常形同虚设,多数干部把预备役师当成平安码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师部处在省会城市,大多数只想着找好后路,过好小日子,进取心淡漠。若部队管理真的与安稳相悖了,何谈安稳呀。

  一次在所属高炮团检查工作,陈志勇看完官兵训练,叫团党委常委也演示一遍。措手不及的团常委们,只好硬着头皮上阵,而两名没有学过高炮的常委,折腾了好一会儿也没找到战斗位置。而陈志勇指着某型雷达问了该团团长两个基本问题——“雷达发现空中目标运用的是什么原理?”“有多少种常用跟踪方法?”这位团长嗫嚅了一下,一个也答不上来。

  陈志勇很感意外,因为这位团长可是师里七名高炮专业之一呀,这让他忍不住脱口问道:“你是不是学高炮专业的?”

  团长非常惭愧地说,以前只注重操炮训练和指挥,没有研究雷达的技战术性能。

  这算是一个理由吧,但陈志勇心里在想,自己把自己摆在了后方、自我退化到了第二线,内因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呀。在训练场上,他告诫说:“以前你们不懂炮,不懂装备,我不再追究。但从今以后,人人必须对自己的装备做到一口清、一摸准、问不倒。如果连自己手中的武器都不熟悉,打起仗来是要付出代价的。”

  知耻而后勇。一个月后,该团官兵,从上到下,对全团装备数质量、技战术性能对答如流,尤其团长能完美地倒背如流。

  有压力是能出动力的。严格要求现有的现役干部,陈志勇以身作则说,从正规秩序抓起,从一日生活制度抓起,从思想认识抓起,像抓作战部队一样。同时,又不拘一格“求”人才,通过各种渠道,从各部队“挖”高炮专业人才,并积极开展各种专业技术培训。此外,最重要的,他已经策划、协调地方党委和政府,准备制定《预备役军官训练教育实施办法》……

  “只有没有出息的人,没有没出息的岗位;只有自甘平庸的懒汉,没有让人平庸的舞台。”可能从战略全局的部署上来说,预备役不是一线,不在重要位置。但是,只要战争来临,预备役就要转服现役,投入战场。只要任务给了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就处在了自己这个位置的一线,这个位置对这支部队就变得十分重要。如果预备役自甘退居边缘,自甘松垮,那么面临真的战争时,恐与乌合之众无异!炮火面前人人平等,战争不会因为预备役就格外开恩,是军人就要心中常思战争,眼睛常观战争,手中常备战争……

  陈志勇预备役师师长的坐标找准了、方位找到了,并且方向感越来越强、越来越明确。

  ——借助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对预备役部队来说也是契机、也是方向,并且还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预备役的广阔舞台

  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相互的,是互为需要,互为认同。

  能力与职位也是相互的,有什么样的能力就能拓展什么样的舞台。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陈志勇体会到了预备役部队的优势——预备役部队不是不可为,而是大有作为,它就像一座蕴藏着巨大矿藏的矿山,极具开采价值。

  让他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综合的,而以下这两个人是可窥一斑的切入点,或者是,深度认识的转捩处。

  一个是彭政源。

  彭政源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的总经理,他的公司专门从事无线通信设备研究与经营,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领先的通信技术。这家公司骄人的业绩自然来自拥有一支高素质创研人才队伍。陈志勇通过技术交流认识了彭政源,在交谈中,感到对部队信息化建设来说,他及他的团队真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于是,陈志勇七次登门造访,不仅和彭政源成了知己,还说服他,将他编入了预高师通信科预任参谋。彭政源公司的这批技术精英自然也进入了预高师的信息化人才库。

  一个是陈列强。

  陈志勇到某团检查工作,正要进院子,突然看到一个年轻人在外面机场的空地上进行航模飞行表演。这个年轻人的表演很娴熟也很精彩,有几个围观的人在鼓掌。陈志勇饶有兴趣地看了一会儿,就走过去主动问他情况。这个年轻人告诉他,他叫陈列强,从小酷爱航模,基本达到了痴迷级,工作之余,全都在摆弄这个玩意儿。陈志勇又得知小陈从小向往军营,但错过了两次入伍的机会……

  陈志勇当即决定把陈列强编入了该团预任参谋。当然,事情还不止于此。陈列强虽然精通航模,但对高炮部队航模飞行保障却知之甚少。为了全面提高他的业务,陈志勇又把他送到郑州防空兵指挥学院学习深造……

  在预备役师的工作中,陈志勇渐渐体会出了这支部队有别于作战部队的地方,也深感有优于作战部队的地方。预备役部队寓军于民,占有了得天独厚的广阔资源,从技术到人才,真是“取之于民,用之不竭”。面对这笔资源,不知道利用,实在是太可惜了。

  瞄准了这片资源林,陈志勇和师党委一班人就开始了挖掘利用。

  为我所用的目的也很明确——让预备役部队借助信息化发展、追赶、超越……

  首先是制定一个较为长远的方针。陈志勇带领机关人员和各团主官,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十二家科研院所和六个预备役师,带回上万组数据。经过反复论证,师党委按照“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静到动、由分到合”的思路,确立了信息化建设“三步走”目标:先建指挥办公自动化系统,解决日常办公“上下联不上,左右沟不通”问题;后建训练模拟化系统,解决训练平台问题;再建作战指挥数字化系统,解决野战指挥和保障问题。

  接着就是开源节流。他们不辞辛劳协调中国移动四川分公司、成都创翼通用航空运动飞行公司等这些在行业内技术领先的单位,为部队预编了一批军民通用的高技术机动预备役分队。成都锐盟华电科技有限公司掌握着世界领先的网状网技术,具有快速无线组网、全时域组网功能。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若应用于信息化战场,不但可以实现快速部署,而且即使卫星被摧毁,战场信息也能实时传回指挥部,为复杂电磁环境下机动作战赢得先机……为此,陈志勇数次上门沟通,他的诚意让这家公司终于同意成立一支预备役特勤通信分队。还有,借助地方医疗部门组建野战医疗救护分队,与地质单位合作组成地质灾害抢险分队,在飞行发烧友俱乐部中成立三角翼飞行中队……

  信息建设需要人,也依靠人。人是关键。陈志勇一向说,搞信息化建设不需要孤胆英雄,要普及,要培养官兵的信息化理念,全面提高信息化素质,这样才有良性循环,才有全面推进。为此,他积极协调省委组织部,制定《信息化人才储备工作实施意见》,并在全省范围内对部队急需的十二个专业、近五百名储备对象进行登记造册,编成电子对抗、网络攻防、卫星通信、软件开发等专业技术分队,很快就有八位博士、一百四十八位硕士从地方高新技术企业单位编入了预备役师。展开以信息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参谋业务培训,协调地方高等院校、装备生产厂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选派人员到院校和上级培训机构培训,到作战部队挂钩训练,到装备生产厂和科研院所培训……

  万事俱备。或者说,就像一场战役,现在外围已经扫清,剩下的就是核心、就是重点了。以陈志勇一贯的性格,或者说,对科研“上瘾”的作风,他选择的突破口自然又将是以技术创新引领全面建设。

  高炮部队远程指挥和移动指挥向来是个难题。解决难题自然就是研究的方向。

  课题的内容是如此不一样。但攻关的过程是如此之一样。师里的各项工作要推进,课题的研究也要抓紧。白天处理部队各项事务,晚上和技术人员加班攻关,一起研究方案、确定思路、分析数据、进行试验……日以继夜、连轴转地工作着。满脑子都是关于如何尽快尽早发现空情警报;怎么让构架在一起的各成板块的系统有机融合、高效运行;如何共享警戒雷达、加速解算诸元……一个项目还没有完,他们又计划将三十多项先进技术融合在一起,研发集情报收集、卫星定位、战场监视和指挥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防空兵(群)作战指挥训练系统”。此期间,“防空兵移动网络指挥系统”研发成功,“预备役防空兵团作战指挥系统”脱颖而出,这两项同时申报全军科技进步奖,分别获得三等奖。与此同时,“防空兵团(群)数字化作战系统”的研发正在加紧进行中……

  夙兴夜寐的生活被填得满满的,就连妻子从贵阳第一次到成都来休假,他也顾不上陪伴,因为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脑子里实在太满了。

  有天晚上,他睡得迷迷糊糊的,翻身时突然一个激灵——身边怎么是空的?妻子哪里去了?他喊了一声,没人应。赶紧爬起来,客厅、卫生间找了一圈,没人在。与妻子长年分居两地,一年到头就见那么两三回,经常是刚团聚时还有那么点不适应,刚适应了又要分开。这次她来了快有半个月了,虽然没怎么陪她,但向来是如此的,她应该是清楚的。他努力回忆着,昨天都好好的嘛,也没为什么争执过嘛。她这是去哪里了?三更半夜的!他拨了一下妻子的手机,关机。这让他有点紧张了,不声不响的,她干什么去了?穿好衣服,走出宿舍,从操场到营区的角角落落,宁静的夜晚,悄无一人。

  师部位于成都市三环路外,离城区还有点距离,师部背靠成都平原难得一见的小山坡——凤凰山,山上建有两座大型公墓……这个距离和这个方位,说起来或多或少还有点“偏僻”。再说人生地不熟的成都,她也没处可去呀?这叫怎么回事!他不由得后背腾起一阵冷汗,也顾不得许多了,拿出电话赶紧打给司机小黄。

  被吵醒的小黄懵懵懂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地说,嫂子?嫂子早上不是回贵阳了吗?

  “哦……哦。对。”陈志勇放了电话,回到宿舍。望着空荡荡的房子,心虽然放下了,但睡意全无。坐沙发上,他思绪万千,他觉得有时候自己真不像有家的人。自当兵以后,回父母家的时间加起来可能没超过一年。掐指算一下,入伍已经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除了时间的叠加,似乎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天想着怎么改进武器装备技术,怎么应对将来打仗。

  成果有一些,奖励不少,几乎年年都被表彰。但这夜深人静的时刻,这些成果带来的巨大快乐和荣誉怎么也取代不了一种对家庭的内疚感,或说是某种失落。陈志勇靠在沙发上问自己。

  天下的任何事都是有付出才有回报。回顾自己这三十年的旅途,奋斗敬业、组织信任、与同事和衷共济自不必说,但整个家庭的付出实在太多了。

  妻子一九八八年转业回到贵阳一家医院工作。医院的工作并不轻松,她一面不辞辛劳地当好职业妇女,一面还要无法推卸地承担起家庭生活的繁杂。陈志勇父母年迈,身体不好,她要照顾。儿子要教育要抚养,全是靠她。他们也想过通过调动工作实现夫妻团聚,就是现在也没放弃这种想法,但总是各种各样阴差阳错的原因没能调成。

  二○○○年,父亲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陈志勇赶回去的时候,父亲刚从重症监护室出来。虚弱的父亲抬眼看了看他,眼神又示意了一下他妻子,然后用非常微弱的声音说:“黔珍在,就行啦……”当时他正在研制高炮红外热成像火控系统,他心里明白,父亲是理解他,不想让他耽误工作……父亲这次脑溢血后瘫痪在床,母亲身体也不好,无力照顾,妹妹为此提前退休,在医院工作的妻子当然就更是责无旁贷了。

  这些年亲手参与、亲眼见证了很多技术成果从萌芽到成功的过程,但是,却没有完整见证儿子的成长。幸运的是,儿子非常懂事,也很踏实,二○○四年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解放军经济学院。这个学校志愿是儿子自己填报的,而这个志愿的实现,也让这个家庭成为三代军人。

  这一切的背后都有妻子作出的牺牲奉献。二○○三年妻子被评为全军的好军嫂。她受之应当。

  可怜天下父母心。只有为父之后,才能更深一层地理解父爱的内涵。作为老军人的父亲言辞不多,也不善言辞。每每教育孩子,就是让他们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在自己的岗位有出息。如今反观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子勤奋努力,立身做人。要说,与父辈有一点什么不一样,那么,自己可能存了点私心,他希望自己能给儿子作出样子,或者再表述得严重点——他希望自己对儿子有榜样的力量。

  自己这样子究竟做得好不好?无论多自信的人,也会有怀疑的时候。若没有,那是自负。

  时常会有种时不我待的压力督促着自己工作,真有这么严重吗?这十年来,几乎没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有时看到表彰宣传什么先进人物时都会提及其很少休假或从不休假。但搁在自己身上后,才知道,确实如此啊,一年十二个月车轮滚滚似的,根本掉不了链,很多事还没做完,一年就结束了。就是休假也担心着工作,放心不下工作。现在都提倡说,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但是完全做不到。“谋打赢”真是很花时间很花精力。这三十年,基本的生活就是工作,或者说,工作就是生活的基调、主旋律。而工作的标准又不肯降下来,混日子、太平官这样的行为是难以容忍的。或许是将工作看得太重,视为事业了吧。工作、生活、事业,三位一体,在时间的作用下已经融合得分离不出来了。或者说,在长久的锻炼和培养下,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已定在了一个坐标。工作的成绩也赢得了很多肯定的声音。有人会用“夸夫追日”、“愚公移山”来形容自己的作为,可这些比喻都是双解呀。就像夸夫所做的事就是根本办不到的事。到了预备役部队之后,大家认为这种部队没必要花精力搞大动作,这种位置就意味着退守和保守。自己真是在知不可为而为之吗?是在如名言警句式的“以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吗?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纪律养成,还是自我要求?静夜里一个人回顾和拷问时,不需要矫情,不需要高调,更不需要大话套话,扪心自问,这是习惯,也是自尊,也是如同被旋转着的陀螺、被推进了发射器的火箭,开弓不能回头,而且到了运行轨道,一心就想着迅速而有质量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黎明催响了起床号,还是起床号唤醒了黎明?

  淡淡的晨曦透过米色的窗帘,用明与暗重新勾勒着屋内的一切。陈志勇掐断思绪,抹了一把脸,走出房间,准备出操……

  新的一天开始了。

  会挽雕弓望苍穹

  二○○七年八月,云南马龙。

  高原的晴空,明朗,开阔,万里无云。高原的太阳,开朗而热烈地炽拥着这片红土大地。

  这里一派热闹,是武器的盛会,是这个群体最期待的检验。

  部队从四川成都千里机动,安全抵达。尽管这次只是两个连一个分队,但出动千军万马机动演习的目标已经在一年前就实现过了。

  二○○六年六月,预高师刚刚改建一年时间,当得知军区要在西昌基地演习时,他请缨参加。可刚提上党委会时,他只有一票赞成,就是自己的这一票。

  是啊,部队刚改建,基本功还不扎实,没有经验、没经过检验,就拉到那么远去参加演习,太冒险,万一演得不好,砸牌子、砸面子,丢人丢信心哪。陈志勇不说是力排众议,也是坚持了己见——面子在有些时候是不值钱的。

  车轮辚辚,部队整装出发了。而且部队全是自己人——预备役师现役及预备役人员;而且装备全是自己的——虽然不是最新的,但却都是经过了实用的、信息化改造的。

  当然,最主要的是,结果是令人满意的——部队在西昌打得漂亮极了。

  实兵实装实弹战术演习时,他们取得了命中十二具航模拖靶、三个“空中开花”的优异成绩。这个成绩是那次演习的第一名。这个成绩让参演的兄弟部队投来的目光都是热辣辣的羡慕。

  通过这次演习,他用实干实战的要求锻炼了部队。他告诉参演官兵,现代战争中骗自己容易,但骗不了高技术,敌人在头顶设置的卫星是两小时扫描一次,逃不出高技术的探测能力,不要抱侥幸心理!

  部队的名气是打出来的。

  西昌奠定的基础,让预备高炮师在这次军区组织的“复杂电磁环境下防空兵群指挥所演习”的汇报演示时无须请缨,就名列其中。

  这些让陈志勇这次充满底气而来,事实证明只要训练有素,组织严密,敢打必胜,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旧装备,部队能出成绩、并且是出好成绩。然而,除底气之外,他还带着豪气而来,因为他手里有刚刚研发成功的,集侦察预警、指挥控制、火力打击于一体的“天网Ⅰ号”——防空兵团(群)数字化作战系统。

  这套系统的研制既基于未来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又充分发挥预备役部队作用,其目的和用途:用于信息化条件下的反突袭作战、防空兵团(群)首长机关和分队训练或演习、召开远程网络会议、组织指挥抢险救灾和维稳反恐等非战争军事行动。

  这套系统,高炮还是老式的,但作战能力是超越的。当这些老式高炮添加集成了多项新型探测仪器后,整个防空系统对空中目标的发现距离成倍增加,目标定位精度提高,部队反应速度和防空火力密度大幅度提高。也就是说,恰比如虎添翼,老式装备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让它有了“飞越”的能力。

  研发的过程,曲折而波折,但也足以为豪。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在线噢!
倔老头wxx
  5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勋章:
无偿捐赠2023
2023年参加网站第三次集资
等级:三级军士长 头衔: 帖子:348 积分:3873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12/5/20 19:14:0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2 15:06:48

  二○○六年五月,陈志勇作为部队唯一代表,受邀参加防空兵指挥学院“低空红外预警系统”立项论证会,会上专家们都把焦点放在能不能发现目标上,对此争论不休。

  轮到陈志勇发言时,他果断而自信地说:“红外所有发现的空中目标都是飞行器,是有飞行轨迹的,可以肯定地说,红外预警系统能发现目标,这不是关注的焦点,应该把焦点聚焦到能在多远距离上发现目标、能在多少时间内发现目标、发现的数据能不能转换成诸元数据。”在语惊四座的同时,他也启发了自己——加大对预警侦察机的改进和使用,比如是否可以将红外仪加载到侦察机上,从而更立体更精确地收集信息。

  很快,师里接回三架无人侦察机。可看过说明书,又实地试飞了几次后,陈志勇发现与想象和要求还有很多差距。他把从郑州学成归来的陈列强和几个技术人员叫来,说出他所感到的差距以及需要和想实现的目的。但无人机搭载了新的信息设备后,飞行和续航受到了极大影响。陈志勇就与他们一起动脑、动手,他提出可不可以大胆革新一下,将一些不影响测试要求的设备合理减下来?在他的提议下,技术人员为飞机减负二十五公斤。可减负后搭载的红外仪效果并不理想……

  失败是成功的前奏。他们又换成无人机载激光雷达三维成像系统。升级改装后的无人侦察机,在执行战地侦测、灾害评估、即时测绘、识别伪装等任务中都有不俗的表现。

  对靶机的改造也是一个重要部分。部队现有靶机飞行速度慢、高度低,且易受地形、环境、天候等因素影响。为使高炮训练保障目标更像“敌人”,也就是说“敌人”就要有“敌人”的样子。“敌人”越狡猾,我们才能越聪明,“敌机”越逼真,训练才越过瘾。所以陈志勇自加压力,组织技术人员对某型航模靶机动力、抗干扰、安全等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航速较原来提高了五倍,让它们更像凶悍的敌机。

  消除了很多人对“暴露目标”、“泄密”等问题的担心,他力主建成了保密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的无线指挥局域网。他还亲自动手,在移动通信指挥车精妙地设计了一个小巧结实、收放自如、抗震能力强的报务员小桌子;对副驾驶座位进行改装,让车内的空间可以随意调整,大大方便了官兵的操作……

  在追求结果完美的同时,陈志勇还追求过程完美。

  而检验是完善完美的重要环节。

  汇报演示即将正式开始。

  陈志勇的部队排在第三。他抬腕看了下时间,心里估算了一下大概什么时候轮到,接着又检查了一遍几个重要关节点,又再次对部队提醒了注意事项。

  严阵以待,只待一声令下。

  突然,总指挥调度呼叫他,让他带部队立刻进入演示位置,进行演示!

  怎么这么快?陈志勇来不及多想,立刻带部队各就各位。他进入指挥中心帐篷时,一愣,观摩席上坐着整整两排首长、十多位将军。让他心里发愣的,不是人数和军衔,而是将军们的表情,他们个个严肃、非常严肃,位居中间的,甚至面带愠容,引而未发……

  我们不够迅速吗?陈志勇放下顾虑、不去多想,而是立即进入自己的战斗位置,按计划按程序有条不紊地开始——

  不到十五分钟,师指挥所构建完成!利索!

  预警信号准确立刻捕捉目标、解算诸元、传回信息。迅速!

  定下射击决心,下达射击命令,一举击毁目标!干脆!

  一套环环相扣、连接无缝、顺滑无阻、一气呵成的数字化“组合拳”花眼而不缭乱!漂亮!

  当陈志勇报告完毕时,观摩台上响起一片掌声。将军们的表情也在掌声中解颐。

  一位军区首长走到预高师演示分队前,握着陈志勇的手说,你们为全区部队训练,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的训练开了一个好头。

  陈志勇后来才得知,首长们之所以在演示前后表情差别这么大,是因为此前的部队在演示时,当指挥屏幕上出现画面时,却没有声音,当调出声音后,又所说非所指,画面和解说对不上,让人感到不知所云……只好让他们停止演示。

  旗开得胜。又一次完美的亮相,又一次激励了官兵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心和决心。继完美亮相后,“天网I号”系统于十一月申报奖项成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此同时,“民用通信防空预警系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八年,陈志勇进入国防大学战略指挥班学习。在校期间,他努力充电,瞄准的还是前沿军事理念、前沿信息技术。

  二○○九年,陈志勇回到部队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筹建防空兵模拟化训练中心。

  在学校见识的先进的一体化模拟训练平台,让他深受触动,回来后很快在某团建成面积两千二百平方米的训练中心。这不但在成都战区领先,在全军的预备役部队也是领先的。

  二○一○年,率师千人百车赴川西高原参加“使命行动——二○一○”实兵实弹演习。在持续二十四天的演习中,陈志勇带领官兵反复研练反电子干扰、反多批次多机种空袭等夜训课目,探索出“组网饱和式打击”“夜间反空袭作战”等一批实战管用的战法,创造了七项高炮夜间训练纪录。

  这几年,预备役高炮师还接受了数次严峻的非战争行动考验。

  二○○八年汶川震后救灾时,预备役师研制的应急作战系统在险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搜寻失事直升机时最早准确定位的单位。

  二○一○年一月,玉树震后救灾时,预高师野战医疗分队第一次跨区执行任务,并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展开救援。

  二○一○年七月,江西赣州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利用民间资源打造的新型预备役队伍——预高师飞行中队千里驰援,并超低空航拍灾情,及时将唱凯歌、决堤和群众受困的画面传到指挥部,为夺取抗洪抢险胜利作出了贡献……

  当然,最让他欣慰的,是实现了他刚上任时下的个决心——在外事活动中,让自己的预备役人员进行演示。

  那次之后,预高师又先后接待了五批外国军事代表团。每次,陈志勇都要求预备役官兵拿出好的状态,亮出强的素质。所以,每当那些“老外”们带着微笑离开,当那些外军代表团高级军官说“你们的信息化建设超乎想象”时,陈志勇真切感到,真实对真实的评价才会有真实的快乐。这快乐才是熨帖的。

  靠真实铸就的东西必定恒久。到预备役师工作后,与陈志勇搭档的政委已经有三任。

  第一任政委李豫生是位宽厚兄长,遇事考虑周全,是班子里的好班长。在他眼里陈志勇是个琢磨事、不琢磨人的优秀军事干部,跟他共事,容易沟通,相互理解,心情舒畅。

  第二任政委尤启佳从军区机关到师里任职,政治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处理棘手问题,在与陈志勇共事的那段时间,陈志勇醉心于信息化建设,一心放在师里全面建设的劲头让他感触很深,他常说陈志勇是“以公谋私的事不干,以私谋公的事想办法干”。

  第三任政委张志涛是从陈志勇老部队所在的集团军调来,对陈志勇的事迹早有耳闻,但在一个班子里共事之后才深切感到,陈志勇搞信息化不是口头上的,他是“一想二干三成功”,是真懂真钻真实践。他的言行他的作为是既不掺水也不需要拔高的言行一致。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四总部召开全军军事训练总结表彰电视电话会议,四川预备役高炮师师长陈志勇被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他所带的四川预备役高炮师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预备役部队建设先进单位”。表彰理由——他以强烈的使命感、用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把一支刚刚转型的预备役部队,带成了走在信息化建设前沿、能担当重任的队伍。他所带的部队,开创了全军预备役高炮部队组织夜间训练和实弹射击的先河,解决了制约预备役防空部队夜间训练、射击等方面的十多个难题……他们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军人生来为打赢”……

  所有奖励都当之无愧。

  作为全军预备役部队唯一获此殊荣的陈志勇载誉归来,很多人向他表示祝贺,很多的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陈志勇却很淡然:“预备役部队官兵,都要争当爱军精武标兵!从字面意义和下达号令的时间关系来说,‘预备’就已经是进入状态。战争,从来就不会远去。所以,预备役,就是时刻准备着!”

   (文章来源:《解放军文艺》2011年第8期)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在线噢!
马立昆仑
  6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勋章:
优秀会员勋章
勤劳负责的优秀会员二千帖荣誉勋章
在论坛发表帖子在二千帖以上的荣誉勋章!阳光帅哥勋章
在论坛上人缘好,所发帖子生动活泼八一征文
2010年〖迎八一征文〗参与勋章特殊贡献勋章
积极参与网站募捐,为网站建设作出特殊贡献。五千帖荣誉勋章
在论坛发表帖子在五千帖以上的荣誉勋章!红心永向党
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勋章社区建设奖
谢谢您为社区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一万帖荣誉勋章
在论坛发表帖子在一万帖以上的荣誉勋章!迎龙年贺新春
参与“迎龙年贺新春”征文活动勋章军人情结
参与“说给八一的话”军盟五周年
积极参与军盟五周年征文奖励金鼎奖章
积极跟帖顶帖,回帖数量达到一定名次者奖励。精华50帖勋章
精华帖50帖以上的功勋奖章!精华100帖勋章
精华帖100帖以上的功勋奖章!难忘的岁月
参与“难忘的岁月”征文勋章抗战纪念章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军盟8周年
纪念军盟8周年暨“八一”庆祝活动终身成就奖
谢谢您为社区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军盟十周年
不忘初心逐梦行征文勋章党在心中
建党百年征文“庆冬奥观冬奥”征文勋章
庆冬奥观冬奥无偿捐赠2023
2023年参加网站第三次集资
等级:上将 头衔:总政委 帖子:59099 积分:294960 威望:60 精华:152 注册:2009/11/25 17:19:12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2 17:02:03

值得一看的好文章,谢谢楼主!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在线噢!
盛唐
  7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勋章:
网站管理荣誉勋章
谢谢您为网站管理做出的辛勤劳动和重大贡献!战友风采奖
在战友风采版块经常发表本人真实照片的会员,特颁发此奖!元旦征文
2010年元旦征文参与勋章八一征文
2010年〖迎八一征文〗参与勋章五千帖荣誉勋章
在论坛发表帖子在五千帖以上的荣誉勋章!一万帖荣誉勋章
在论坛发表帖子在一万帖以上的荣誉勋章!【感恩】勋章
2011年母亲节或父亲节征文奖章红心永向党
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勋章迎龙年贺新春
参与“迎龙年贺新春”征文活动勋章军人情结
参与“说给八一的话”军盟五周年
积极参与军盟五周年征文奖励金鼎奖章
积极跟帖顶帖,回帖数量达到一定名次者奖励。动画贴图大师奖
帖图高手,动漫高手,堪称大师!精华50帖勋章
精华帖50帖以上的功勋奖章!精华100帖勋章
精华帖100帖以上的功勋奖章!难忘的岁月
参与“难忘的岁月”征文勋章抗战纪念章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军盟8周年
纪念军盟8周年暨“八一”庆祝活动特殊贡献勋章
积极参与网站募捐,为网站建设作出特殊贡献。社区建设奖
谢谢您为社区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军盟十周年
不忘初心逐梦行征文勋章党在心中
建党百年征文“庆冬奥观冬奥”征文勋章
庆冬奥观冬奥
等级:维护员 头衔: 帖子:105695 积分:427065 威望:65 精华:225 注册:2009/8/18 12:38:19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2 17:47:18

好文章,留待慢慢读。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杨迎春风
  8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勋章:
迎龙年贺新春
参与“迎龙年贺新春”征文活动勋章二千帖荣誉勋章
在论坛发表帖子在二千帖以上的荣誉勋章!军人情结
参与“说给八一的话”五千帖荣誉勋章
在论坛发表帖子在五千帖以上的荣誉勋章!军盟五周年
积极参与军盟五周年征文奖励最佳版主勋章
为版块管理呕心沥血的版主,特颁发此勋章!金鼎奖章
积极跟帖顶帖,回帖数量达到一定名次者奖励。难忘的岁月
参与“难忘的岁月”征文勋章一万帖荣誉勋章
在论坛发表帖子在一万帖以上的荣誉勋章!抗战纪念章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军盟8周年
纪念军盟8周年暨“八一”庆祝活动特殊贡献勋章
积极参与网站募捐,为网站建设作出特殊贡献。幽默大师奖
您总是能给别人带来欢乐,谢谢您!军盟十周年
不忘初心逐梦行征文勋章党在心中
建党百年征文“庆冬奥观冬奥”征文勋章
庆冬奥观冬奥
等级:上将 头衔: 帖子:16033 积分:80969 威望:5 精华:114 注册:2011/9/30 20:06:55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2 18:50:24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好文章,阅读了。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坐看云起
  9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勋章:
原创先锋勋章
写作能力强,原创文章多。八一征文
2010年〖迎八一征文〗参与勋章特殊贡献勋章
积极参与网站募捐,为网站建设作出特殊贡献。精华50帖勋章
精华帖50帖以上的功勋奖章!【感恩】勋章
2011年母亲节或父亲节征文奖章最佳版主勋章
为版块管理呕心沥血的版主,特颁发此勋章!二千帖荣誉勋章
在论坛发表帖子在二千帖以上的荣誉勋章!迎龙年贺新春
参与“迎龙年贺新春”征文活动勋章军人情结
参与“说给八一的话”五千帖荣誉勋章
在论坛发表帖子在五千帖以上的荣誉勋章!军盟五周年
积极参与军盟五周年征文奖励金鼎奖章
积极跟帖顶帖,回帖数量达到一定名次者奖励。精华100帖勋章
精华帖100帖以上的功勋奖章!难忘的岁月
参与“难忘的岁月”征文勋章一万帖荣誉勋章
在论坛发表帖子在一万帖以上的荣誉勋章!抗战纪念章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军盟8周年
纪念军盟8周年暨“八一”庆祝活动军盟十周年
不忘初心逐梦行征文勋章社区建设奖
谢谢您为社区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庆冬奥观冬奥”征文勋章
庆冬奥观冬奥
等级:上将 头衔: 帖子:12808 积分:62313 威望:50 精华:169 注册:2010/5/12 16:17:48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2 20:39:14

文章不错,就是长了点。一口气看不下来,需要慢慢读。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在线噢!
五行真人
  10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勋章:
新人进步奖
新人有很大的进步可以得到这个奖章!八一征文
2010年〖迎八一征文〗参与勋章二千帖荣誉勋章
在论坛发表帖子在二千帖以上的荣誉勋章!特殊贡献勋章
积极参与网站募捐,为网站建设作出特殊贡献。五千帖荣誉勋章
在论坛发表帖子在五千帖以上的荣誉勋章!一万帖荣誉勋章
在论坛发表帖子在一万帖以上的荣誉勋章!【感恩】勋章
2011年母亲节或父亲节征文奖章红心永向党
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勋章终身成就奖
谢谢您为社区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迎龙年贺新春
参与“迎龙年贺新春”征文活动勋章军人情结
参与“说给八一的话”军盟五周年
积极参与军盟五周年征文奖励金鼎奖章
积极跟帖顶帖,回帖数量达到一定名次者奖励。精华50帖勋章
精华帖50帖以上的功勋奖章!精华100帖勋章
精华帖100帖以上的功勋奖章!难忘的岁月
参与“难忘的岁月”征文勋章抗战纪念章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军盟8周年
纪念军盟8周年暨“八一”庆祝活动社区建设奖
谢谢您为社区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军盟十周年
不忘初心逐梦行征文勋章党在心中
建党百年征文无偿捐赠2023
2023年参加网站第三次集资
等级:上将 头衔:副总司令 帖子:110449 积分:467387 威望:75 精华:148 注册:2010/6/13 21:35:38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2 21:02:23

以下是引用坐看云起在2013-4-2 20:39:14的发言:
文章不错,就是长了点。一口气看不下来,需要慢慢读。

同感!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