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军人联盟信息传媒网站 > 网址导航 > 旅游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允德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允德

来源:安徽文化论坛 作者:王海涛

如今,在界首市城乡提起朱允德和他表演的扁担戏,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朱允德,男,1951年生,安徽省界首市芦村镇小徐行政村朱庄村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杰出民间艺人。

小徐村位于界首市芦村镇东北部,东与太和县接壤,北依河南郸城县,是一个偏远乡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村民们祖祖辈辈都有靠杂耍、说唱等曲艺维持生计的习俗,界首扁担戏艺人朱允德就出生在这里。

从记事起,朱允德就开始接触这些民间文化艺术,耳濡目染。那时,小徐村家家户户都有外出卖艺的艺人,每家孩子都从小开始学艺。朱允德的伯父朱守未是远近闻名的扁担戏艺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伯父发现他对扁担戏特别痴迷,于是就经常带着他走村串户进行演出,闲暇时就手把手地教朱允德扁担戏的表演技艺,传授他演出经验和技巧,朱允德学习得也很投入。为了练习口技,朱允德常常跑到野外,一练就是半天,直到模仿的声音惟妙惟肖;为了练习手上的功夫,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直到手指发麻起泡。从10岁到15岁,正是一个孩子最为天真纯朴、贪玩好动的年龄。但在这5年时间里,朱允德一直坚持学习,从未松懈,很快掌握了扁担戏表演技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允德的付出得到了回报。1976年,由于家庭生活贫寒,朱允德开始独自外出表演扁担戏,他足迹遍及河南省的周口市、开封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山东省的枣庄市、江苏省的徐州市,安徽省的亳州市、利辛县、涡阳县、太和县等地。无论走到哪里,朱允德活灵活现的演出技艺,都让人们如醉如痴。

经过几年的卖艺生活,朱允德发现了父辈们在扁担戏道具、行头和表演技艺上的不足。他开始琢磨在传承父辈演技的基础上,大胆的融入自己的创作,博采众长,自制口鑖,雕刻木偶,用泥捏人,彩绘着装等,创新出各式各样的道具30余种;并对扁担戏戏箱进行改进,使之携带便捷、使用简单;表演时打破手指表演的极限,可以双手套满木偶进行表演人物、动物;以铜篾哨为主要发音法,唱腔均以当地的豫东调为主,对白以当地中州音为主;使界首扁担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显现了勃勃生机。

朱允德不仅对表演技艺进行了改进和创新,而且还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曲目创作。他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及戏曲为题材,以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积极向上、乐于助人为内容,融入扁担戏轻便、灵活的表演形式,使百姓喜闻乐见,深受教育。他自编自演的传统曲目有《王小二卖豆腐》、《武松打虎》、《香莲告状》、《马囫囵换亲》等;现代曲目有《捉特务》、《小两口离婚》等。

1980年,朱允德加入界首县曲艺队。带着创新后的扁担戏表演艺术,朱允德从这一年起,开始在安徽、山东、河北、河南、湖北等省进行演出,所到之处观众都是人山人海。朱允德记得第一次在山东一庙会上演出,他的出色表演吸引了上千观众,引起了轰动。山东电视台、安徽日报等媒体都进行了采访和报道。从此,朱允德和他的扁担戏,到处享有盛誉。

1990年至今,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朱允德没有再外出卖艺,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界首扁担戏的热爱,期间创作曲目不断,每年的农闲时节,他都会表演扁担戏给乡邻乡亲娱乐,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1989年,朱允德由于扁担戏技艺精湛,受邀参加“界首市建国40周年暨复市”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并获得表演优秀奖。

2008年以来,朱允德先后参加了安徽省群众文化艺术节、安徽省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阜阳市双艺节、界首市节庆晚会等演出活动上百场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10年12月,朱允德被列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一根小扁担,人生大舞台”。而今,朱允德仍然坚持为大众表演扁担戏,用观众的欢声笑语去诠释他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