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军人联盟信息传媒网站 > 军盟音画 > 旅游 > 振兴黄梅戏是文化强市的重要工作
振兴黄梅戏是文化强市的重要工作
摘自廖理南博客

振兴黄梅戏是文化强市的重要工作

——关于黄梅戏故乡黄梅戏工作的调查及建议

宿松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廖理南

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2008年1月11~14日视察安徽时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示和温家宝总理“要重视发展黄梅戏艺术”的批示精神指导下,中央电视台和安庆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黄梅戏》今年3月26日已在安庆正式开机拍摄。作为第一部重在介绍黄梅戏起源、发展的文献性作品,它的诞生,将对振兴黄梅戏工作、扩大安庆的知名度、提升安庆形象都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豫剧、评剧并称为中国戏坛上的五朵金花 ,早已被世人熟知并青睐。在新的形势下,作为黄梅戏的发源地,安庆市委、市政府已把振兴黄梅戏作为文化强市的重要工作。为此,笔者结合当前正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以宿松的黄梅戏工作为例,作些调查,然后对全市的黄梅戏工作提些建议。

宿松是黄梅戏的真正发源地。宿松黄梅戏工作的状况,也可以认为是全市该项工作的缩影。下面,我将自己对宿松黄梅戏工作现状的调查,或略或详地作些分析和介绍,相信朋友们会由此窥见到面上更多的情况。

目前,宿松黄梅戏现状我用“四少”来概括,这就是:

1、观众减少。大概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剧院几近没有靠卖票进行过演出。究其原因,是因为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多元,娱乐形式多元,价值取向多元,加上电影、电视、VCD、歌舞厅、网络等冲击,扑克、麻将的诱惑,观众看戏人数自然会大量减少,这种情况属全国的共性问题,宿松当然也不能例外。对此,我们既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能怨天尤人,我们只有想办法提高演艺技巧,多创作、排演出雅俗共赏、让人喜闻乐见的剧目,从而把观众吸引过来。

2、人才缺少。这一情况表现在四个方面:

A、剧团演艺人员方面:全院实有工作人员59人,其中演员:男14人,女16人;乐队12人,舞台及后勤人员17人。这些人员分别为1970、1975、1985、1995年四次招工录用。35岁以上人员占30人,年龄最小的也有25岁。众所周知,演艺行业人员,更多的是靠吃青春饭。年龄偏大的同志,随着其舞台形象的丧失,将必须退出舞台。如果不能及时引进年青人,并对他们进行传帮带,将会影响茬口安排,进而出现青黄不接,甚至断代的严重后果。

B、编剧方面:诚然,宿松是文化之乡!搞诗歌、散文、小说创作的不乏其人,且成果丰硕。但真能胜任编剧工作的却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时下,我们没有一个在职的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这与当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大形势是极不相称的。

C、作曲方面:我们艺研所仅四个编制,能搞作曲的仅一个人,并且这个人即将退休。一个80多万人口的大县,这种情况是应当改变的。

D、编导方面:我们数十年来,没有一个专业的编导。如果是搞个大型的节目,只有高价从外面请人。

3、精品稀少。这也是影响宿松作为黄梅戏故乡声誉的重要原因之一。《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一段优美的旋律,让黄梅戏唱响大江南北,同时,也把董永和七仙女的形象镂刻在世人的心中!其实,宿松本土上,很多剧本题材呀:人物中,桐城派鼻祖之一的朱书可以写,《三国演义》中作过18处记述的三国时骁勇善战的陈武可以写,1990年版《宿松县志》记载的勤政为民的首届县令张何丹可以写,《三言两拍》中占有专章的麻地坡炼铁的汪革可以写……故事方面,红廿七军在白崖寨建军可以写,凉亭河阻击日寇的惨烈战斗可以写,夺取全国胜利,人民解放军十三、十四、十五军1949年4月21日从杨家墩渡江可以写;妈祖娘娘的传说,罗隐先生的故事,李白诗仙的圣迹,都可以写!

我们应当辛勤劳作,多创作出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富有地方特色的、让人易懂好记的精品剧目;我们应当想方设法,提高剧本的品味,提炼剧本的主题,提升剧本中人物的形象!进而创造出名扬天下的宿松品牌!

4、资金短少。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A、解决职工的吃饭问题包袱重。剧院现有的59人中,有14名为编外人员,这部分人全靠剧院创收供养,另外的45个编内人员,财政也是仅拨付一点差补工资(80%)。这种情况,对剧院的经济压力,我不说,大家可想而知。

B、职工的福利待遇低,对职工来讲,是偏低且得不到保障;对剧院来讲,是无力且不堪重负。对此,剧院目前面临的实际只能是,所有职工无法享受任何福利待遇,医保和社保都没有办理,14名编外职工连正常的基本工资都无法保障。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地域工作,剧院工作人员与其它行业比,工资收入低、福利待遇无,差别之大是让人寒心的。

C、工作环境堪忧。剧院现有的房舍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现在不仅式样老化不合用外,而且由于缺少经费而得不到正常修缮,所以成了危房不能用。为了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工作正常开展,剧院不得不在短缺资金的情况下,还必须霜上加雪地拿出钱出外租房。

资金短少,不仅严重挫伤了剧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也给剧院领导带来无法推脱的工作重负。

针对以上问题,我谈六点个人建议。

1、政府应当加大对黄梅戏工作的投入。在此基础上,办一所有规模、有特色、有档次的黄梅戏艺术学校。这个学校可以从小学到大学一条龙(全市各中小学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办黄梅戏特长班);建一个像宿松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红兵同志构想的那样的黄梅戏博物馆,馆中收藏起黄梅戏从发源到发展到成熟各个不同时期的剧本、道具、服装等,这不仅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创造,而且它还能够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编写黄梅戏乡土教材,在全市中小学开设黄梅戏专业课;适时地充实黄梅戏剧院的编剧、作曲、演员、导演。

2、可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黄梅戏工作。这些力量可以是出钱、出物、出智。

3、剧团也要想办法,变依赖输血为自身造血,比如,开办灵活多变的茶戏楼等演出形式,让普通百姓花不多的钱,喝喝茶,唱唱黄梅戏,消消闲。这样做,一方面,扩大了市场,让黄梅戏走近群众,融入生活;另一方面,也能给剧团增加收益。还比如说,可以成立诸如礼仪公司之类的能够服务社会、方便大众的实体。

4、加强剧院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或租赁,或引资,或独资,或股份,反正必须痛下决心,建起皖鄂赣周边县区一流的具规模、上档次的剧院场舍。我们如果能建起像样的黄梅戏剧院,不仅能让演员们有一展身手的舞台,而且还能让他们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自食其力地解决前面提到的工资、福利和环境诸方面问题,更能达到筑巢引凤的目的。甚或十、百、千年之后,子孙们认为,这一任的当事者们在黄梅戏发展历史上是垒造了一座丰碑。

5、加强黄梅戏工作从业人员的责任。对他们要定时布置任务,分阶段提出要求,根据工作内容明确目标。据我了解,现在,仍有一部分演员几乎长年在家闲着。我想,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演员们要乐于奉献,舍得吃苦,主动找事做。要知道,有为才有味!有为才有威呀!旧时,宿松马塘艺人方玉珍他们,在地位低下,无官方任何补助的情况下,从光绪十三年(1887年)起能自发组织民间戏班不间断演戏60余年,今天,与他们比,我们各方面条件都要好得多,我们没有理由不能更好地搞好自己的工作!特别是先人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们还是要努力传承并发扬光大!院领导要有容人的雅量、识人的慧眼、用人的方法,从工作和事业出发,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6、加大对黄梅戏源头的考证工作力度。比方说,搜集整理出本土的像《胡老二补缸》、《瞧相》、《闹花灯》、《打猪草》等地方色彩甚浓的剧本。2007年12月,湖北省黄冈市政府新闻办曾与中央电视台4频道《走遍中国》栏目合作,搞过一次黄梅戏源头在黄梅的宣传。其实,从现在已经占有的材料看,黄梅戏源头在宿松,证据更详实有力!这次中央电视台和安庆电视台联手制作十集电视纪录片《黄梅戏》,对黄梅戏的源头及其发展作一次全方位的展示,就是一项极有价值的工作。只是希望朋友们能多花些精力,多费些功夫,把这件好事办实办好!

建国后,黄梅戏曾经有过“梅开三度”的光辉历史。今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如此高度关心文化艺术工作,重视黄梅戏的发展,我想作为黄梅戏发源地的人们,将更应当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振兴黄梅戏,让她在文化强市的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