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列为重要任务。” 1月,深度求索公司(DeePSeeK)问世,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进入爆炸性增长。截至2024年9月,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企业数量已超过4500家。2035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1.7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5.6%。“人工智能+” 战略通过跨行业合作培育新质生产力,其中大型电子商务和社交平台正在整合大数据分析、算法和云计算,以及深度求索推动智能化升级。在成熟的工业基础设施支持下,中国的人工智能利用基础研究、深度开发,显著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适应老年经济的需要。预计到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其智能呼叫、个性化医疗系统、技术护理机器人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等,充实改变着这一行业。2025年,中国智能护理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300亿人民币,到2035年有望突破万亿元。中国牵头制定了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为质量和可用性设定全球基准。
中国在开源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地位。美国外交政策聚焦网站3月24日文章,《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研究引领者》。“中国向研究强国转变绝非偶然”,中国政府正在采取更具战略性的策略,将资源导向人工智能……。3月24日,美国CNBC网站也说,中拥抱开源AI产业迎来“‘安卓时刻’,我们曾认为中国人的人工智能落后美国12-24个月,现在差距可能缩短3-6月” 、并已超越国界,促进全球合作在打造国际治理框架。2024年12月,中国与赞比亚在联合国总部共同举办人工智能建设国际合作之友小组首次会议,有80多个国家以及联合国秘书长技术特使办公室等联合国机构的代表会议。这一行动旨在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和治理,弥合治理鸿沟。中国还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等重大全球倡议。在“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像深度求索这样的人工智能工具正在彻底改变跨境贸易,旅居中国20多年的巴基斯坦商人拉纳.赛义德使用人工智能制作多语言宣传视频,把他的生意扩大到世界各地。中国连续12年为全球最大网络市场,为国际企业提供巨大商机。
全球人形机器人赛场崛起“中国力量”。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在该领域各显身手,科幻场景加速走进现实。令人瞩目的是,“中国力量”正在这一全球赛场强势崛起。可以说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发展的终极理想。浙江人形创新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教授熊蓉说,人形机器人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机械、电气、材料、传感、控制和计算机来实现拟人化功能,是国际公认的机器人集大成者,也是一个国家科技综合水平的重要体现。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意味着可以取代人类从事危险、重复和乏味的工作,并可解决社会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带来颠覆性的影响。2025年春晚上创意融合舞蹈《秧BOT》一举成为焦点。伴随着喜庆的秧歌调和富有的律动的锣鼓点,16台来自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身着花棉袄,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在舞台上展开队形。其令人惊喜的是一系列“手上功夫”:快速“亮手绢”、摆臂“转手绢”……一曲秧歌被这群机器人“舞者”演绎得活泼灵动又极富新意。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到6万亿元,人形机器人总量达到5900万台。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45万家智能机器人企业,注册资本共64445.57亿元,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呈稳健上扬态势。
中国的制造业基础太强大了,许多核算零部件可以由我们自己设计、生产、加工、组装。对国家而言,人形机器人还可以与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共享供应链,许多关键部件均可“打包复用”。人形机器人穿梭于工业流水线,有序地忙碌着。其手指既能精准抓取微小零件,又能以毫米级精度完成高圧电路模块装配。这样的路走下去自然大有可为、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家庭服务,涉及的场景都比工厂、物流、仓储更为复杂,人机交互需求要更加灵活多元,机器人要在非结构化环境中处理突发状况,受限于交互能力、协同作业等;当然,还有许多人形机器人依然缺乏可落地的应用场景,前面的路还远着呢!
我国在政府层面上的引领布局已具备一定前瞻性。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未来产业新赛道、经济增长新引擎。202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到2027年产业绩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人才是关键要素。人形机器人实际上是一面旗帜,其下汇聚了软件、硬件方面的高端人才,这些人才所开发的“具身智能”技术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相比,体现的是完全不同的框架。因此,如果要让产品实现智能泛化式发展,前程甚远,故只能从特定的人群中去寻找人才。深度求索公司(DeePSeeK)的成果、标志中国科技迎来重要转折。它让西方世界对中国经济的自由与活力有了“全新认识”。这一显著进步凸显了深厚的创新基础,特别是在市场驱动的经济框框内,展示了面对挑战的韧性和决心。要让通用型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人工智能底层理论水平突破至关重要。对于高校和研究机构而言,在人才培养之外,还需加强基础科学与底层理论研究,在数学、物理、材料等基础学科领域加强攻关,对相关原创性理论研究加大专项支持力度,培养更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同时行业标准化有待跟进,尽快提升人形机器人领域标准建设水平,在零部件接口、算力等重要环节实现标准化管理。此外,安全、伦理问题关口的跨越仍具有挑战性,智能向善、拒绝作恶的培训原则要越发加强。以养老陪护这一机器人可落地的重要场景应用为例,目前仍有安全性、情感需求、责任归宿等问题需要攻克,人机关系的“规则”尚未明晰。只有在实训场攻克这些技术门槛,人形机器人才有望向现实生活的深处再迈进一步。
“新工科”理念助力中国AI发展。深度求索(DeePSeeK)火爆之后,中国AI人才的成长除了自我努力,同样离不开计算机科学教育体系这片沃土。“中国的AI与计算机科学教育已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层次最完善的培养体系,培养采用‘学术-产业-国际’三维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山东大学教授,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李沂滨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9年,教育部增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是AI学科体系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截至2023年,全国已有400多所高校开设AI相关专业,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本科招生人数过2万。“中国AI相关课程体系也逐渐完善,很多高校并非单纯设置AI专业,而是设置‘AI+’ 的交叉学科,如‘AI+数学’等,让AI学科的门类逐渐齐全。”“整个中国AI体系的人才培养跟产业界有非常好的互动,这也是中国AI教育体系一大特点。”
深度求索(DeePSeeK)1月正式上线成为全球瞩目的热点话题,到最近中国创业公司Monica发布全球首款通用Agent(自主自能)产品Manus登陆热搜,中国AI相关产品不断涌现,有关中国AI人才培养的话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对此,《现球时报》记者采访多位从事AI相关教育的高校,探讨中国当前的AI教育体系如何培养高质量人才,使中国AI人才培养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方能适应人工智能大发展的需要。
又讯,3月26日在《纽约时报》发文说,曾经有一段时间,许多人认为像深度求索(DeePSeeK)的人工智能模型这样的项目只能由西方国家来完成,然后再呈现给世界,现实却并非如此。
2025年3月27日